做爸媽的一百種方式:尋找懷孕、生產、教養的更多可能 | 拾書所

做爸媽的一百種方式:尋找懷孕、生產、教養的更多可能

$ 316 元 原價 400
  打破完美媽媽爸爸的迷思,拋棄單一樣板的親職想像
  沒有可供破關的育兒祕笈,也不是權威的教養聖經
  而是藉由觀察自己、旁人、整個社會甚至其他國家
  從更寬廣的脈絡,理解在每個親職現場遭遇的困境,從而創造出自己的出路
  

  現代的父母,無法再用父母教養自己的方式教養自己的下一代,但來自專家、偽專家的各種意見,卻又常帶來無盡的焦慮。我們發現眾所奉行的育兒聖經,對自己的孩子不盡管用;而教養專家標榜的好媽媽典範,帶給自己的挫折也多於幫助。
  
  因此,我們需要以最新理論或國外教育專家看法來實踐親職,卻發現教養理論也有不同流派,而且給出的指導互相牴觸。
  
  我們逛產檢、逛醫生、逛幼兒園,極盡所能地付出所有時間、掏光自己錢包;我們勤奮地上網爬文、追蹤親子部落客動態。最後無奈地發現,自己迷失在育兒的集體焦慮之中,甚至失去選擇和判斷能力。
  
  做父母的路途很漫長,從懷孕、生產、養育、教育、經營家庭生活,每個關卡都充滿挑戰。然而,當過關的招式都只有單一樣板,很可能讓落在樣板生活之外的夫妻卻步。
  
  其實──
  寶寶不一定要四小時喝一次奶,臀位出生也不一定要剖腹產。
  不是每個孩子都必須跟上標準身高,過動孩子需要的也可能不是藥物。
  單一權威的教養腳本可能有效,規範性的時間和空間使用也有利於管理。但孩子的差異和創造力卻因此遭到抹殺,連帶抹除了社會的多樣性。
  
  其實──
  懷孕和生產可以不必讓醫療過度介入,回歸到生命的自然歷程,懷孕生產就不再是受苦,而是身體力量與自主的展現。
  哺乳的母親,可以不再以「科學的僕人」屈從於權威的無差別指導,而是聽從自己的本能,悉心體會嬰兒的回饋,做個「養育的女王」。
  當代父母的教養,可以不必精疲力竭地施肥、灌溉和規劃,而是放手讓孩子尋找自我的意義與本質,並學會自主決定。
  家務分工,可以不要再以性別來決定,讓爸爸發展出自己的路數來照顧孩子,對於孩子和父母,都能體驗到更豐富的生活和生命經驗。
  
  至於──
  台灣原住民家庭,如何在都市中保存自我、傳承原鄉文化,讓孩子未來能在漢人社會中尊嚴地存在?
  單親、同志以及障礙家庭,需要制度和文化如何配合,讓她們不再被孤立為不正常家庭而活得豐盛?
  缺乏經濟和人際資源的父母,該如何突破受到階級意識主導的教養範本,找到適合自己的出路?
  我們又可以期待怎樣的教育體制,乃至於怎樣的國家,讓孩子成為他們自己,也讓父母能保存他們自己?
  
  這本書的作者包括──
  半育兒半研究的大學老師、從事親職研究的學者、參與兒童與教育運動的社會工作者,以及持續觀察與反思教養態度的父母們。
  
  這本書認為──
  育兒不只是個人煩惱,更是社會/公共議題,唯有藉由不同經驗的討論和反思,才有可能拆解親職迷思,讓教養實作有更多的可能性和空間。我們最需要的,不是教導爸媽如何做爸媽,而是創造對孩子、對爸媽更友善的社會。
  
  這本書希望──
  針對台灣社會父母普遍的疑問或焦慮,提供社會學式的觀察,也就是從社會結構來解釋個人視角下的事件,從而讓陷於結構困境而無法掙脫父母,能因為獲得知識,做出更有把握的選擇,並從中看到更多現行的、可行的、和可企盼的生活想像,一起思考如何在台灣這塊土地實踐出來。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