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有僧問趙州:「聽說您曾親見過南泉和尚,是嗎?」
南泉是趙州的老師,在這兒比喻為成佛作祖的意思。
趙州答道:「鎮州產的大蘿蔔。」
僧又問:「萬法歸一,一歸何處?」
趙州答:「老僧在青州做了一領布衫,重七斤。」
又有僧問趙州:「什麼是祖師西來意?」
趙州答:「庭前柏樹子。」
與此相同的是,有僧問洞山良价:「什麼是佛」,洞山回答:「麻三斤」。道悟問石頭禪師:「什麼是禪?」答:「磚瓦。」又問:「什麼是道?」答:「木頭。」
從表面看,趙州的回答與僧人的提問毫不相干,甚至根本不能算是回答。因為當我們提出這種問題時,總想對「成佛作祖」或「一歸何處」或「祖師之意」加以界說。但趙州禪師忽然提到了「大蘿蔔」、「布衫」、「柏樹子」,前兩者可能是趙州忽然想到的,而庭前的柏樹子則正好被他看到。當然,這些東西也可以換成別的,比如麻、磚瓦或木頭之類。但它們一定都是日常生活之物。生活中的大蘿蔔、布衫、柏樹子、磚瓦、木頭就是禪,就是道!
生活即是禪,禪不離生活。我們不能離開生活去另覓什麼禪、佛。
《心經》更是開門見山地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可見,很多人都把佛教看作是消極避世的,其實這是個誤解。「遠離紅塵,遁入空門」,只是佛教的較低層次。在禪宗看來,真正的空門就是紅塵,紅塵就是空門,而不是紅塵以外另有空門。因此,在紅塵中須持一顆平常心,佛就在我們吃飯穿衣、情色男女的日常生活中。
禪宗最後提醒人們「平常心是道」,也就是要人們以平常心去悟道。如果一味地想通過求佛來悟道,那麼佛也是魔;如果想通過閱讀經書來悟道,那麼這些佛經也就是魔。它們不僅不利於我們悟道,相反,只會讓我們離道越來越遠。
所以,很多禪師悟出這一點後,他們對生活的態度極其灑脫,甚至寧可破規犯戒,也要獲得一個「自由身」。比如遇賢禪師有「酒仙」之稱,喝醉了就自編自唱:「一六二六,其事已足;一九二九,我要吃酒..只要吃些酒子,所以倒街臥路。死後卻是娑婆,不願超生淨土。何以故?西方淨土無酒酤。」西天淨土買不到酒喝,所以還要投生在現實世界中。
這就是覺悟,真正的覺悟。
南泉是趙州的老師,在這兒比喻為成佛作祖的意思。
趙州答道:「鎮州產的大蘿蔔。」
僧又問:「萬法歸一,一歸何處?」
趙州答:「老僧在青州做了一領布衫,重七斤。」
又有僧問趙州:「什麼是祖師西來意?」
趙州答:「庭前柏樹子。」
與此相同的是,有僧問洞山良价:「什麼是佛」,洞山回答:「麻三斤」。道悟問石頭禪師:「什麼是禪?」答:「磚瓦。」又問:「什麼是道?」答:「木頭。」
從表面看,趙州的回答與僧人的提問毫不相干,甚至根本不能算是回答。因為當我們提出這種問題時,總想對「成佛作祖」或「一歸何處」或「祖師之意」加以界說。但趙州禪師忽然提到了「大蘿蔔」、「布衫」、「柏樹子」,前兩者可能是趙州忽然想到的,而庭前的柏樹子則正好被他看到。當然,這些東西也可以換成別的,比如麻、磚瓦或木頭之類。但它們一定都是日常生活之物。生活中的大蘿蔔、布衫、柏樹子、磚瓦、木頭就是禪,就是道!
生活即是禪,禪不離生活。我們不能離開生活去另覓什麼禪、佛。
《心經》更是開門見山地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可見,很多人都把佛教看作是消極避世的,其實這是個誤解。「遠離紅塵,遁入空門」,只是佛教的較低層次。在禪宗看來,真正的空門就是紅塵,紅塵就是空門,而不是紅塵以外另有空門。因此,在紅塵中須持一顆平常心,佛就在我們吃飯穿衣、情色男女的日常生活中。
禪宗最後提醒人們「平常心是道」,也就是要人們以平常心去悟道。如果一味地想通過求佛來悟道,那麼佛也是魔;如果想通過閱讀經書來悟道,那麼這些佛經也就是魔。它們不僅不利於我們悟道,相反,只會讓我們離道越來越遠。
所以,很多禪師悟出這一點後,他們對生活的態度極其灑脫,甚至寧可破規犯戒,也要獲得一個「自由身」。比如遇賢禪師有「酒仙」之稱,喝醉了就自編自唱:「一六二六,其事已足;一九二九,我要吃酒..只要吃些酒子,所以倒街臥路。死後卻是娑婆,不願超生淨土。何以故?西方淨土無酒酤。」西天淨土買不到酒喝,所以還要投生在現實世界中。
這就是覺悟,真正的覺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