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試著將數位文本放入「哲學」的「思考牢籠」進行拷問的文字記錄。
作者在「教室」場域中,教導「數位文本」寫作已近十年。十幾年前,數位文本堪稱當紅炸子雞,作者所關注的也是如何引導學生在數位文本的寫作上精益求精,如今數位文本已成平凡而不起眼的溝通媒介,但作者的疑惑卻也日漸加深:「數位文本是可溝通的嗎?」「如果在理論上無法證明數位文本是可以溝通的,那麼談其寫作技法豈非戲論?」數位文本中的某種表現特質,即匯流性與互動性,長期震動著作者去質問溝通是否可能的問題。
為何要溝通?溝通什麼?意義嗎?意義如何溝通?如何說明意義在與他人的溝通中,得以確保意義的同一性呢?這樣的哲學式追問,最終都是要回答有關數位文本寫作技能的諸種問題。「空間布局」與「能動模態」是本書提出有關數位寫作技能的「具體內容」。正因本書強調這些技能可以幫助寫作者傳達想法,更重要的是,這些想法會是有意義的,所以也是可溝通的;寫作技能是為了意義之溝通而存在。
作者揚棄傳統社會科學式的、實證的、實驗式的主、客對立的研究方式,以現象學為取徑,克服主、客二分對立的思考模式,釐清數位時代能動敘事文本在內容呈現上、在寫作技能上,乃至於在其敘事性意義給出的構成中有別於傳統敘事文本之處,從而為數位互動文本在嚴謹的哲學立論找到解釋與實踐的依據,奠定紮實的學術根基,在傳播哲學的領域中,堪稱開創性的扛鼎之作。
作者在「教室」場域中,教導「數位文本」寫作已近十年。十幾年前,數位文本堪稱當紅炸子雞,作者所關注的也是如何引導學生在數位文本的寫作上精益求精,如今數位文本已成平凡而不起眼的溝通媒介,但作者的疑惑卻也日漸加深:「數位文本是可溝通的嗎?」「如果在理論上無法證明數位文本是可以溝通的,那麼談其寫作技法豈非戲論?」數位文本中的某種表現特質,即匯流性與互動性,長期震動著作者去質問溝通是否可能的問題。
為何要溝通?溝通什麼?意義嗎?意義如何溝通?如何說明意義在與他人的溝通中,得以確保意義的同一性呢?這樣的哲學式追問,最終都是要回答有關數位文本寫作技能的諸種問題。「空間布局」與「能動模態」是本書提出有關數位寫作技能的「具體內容」。正因本書強調這些技能可以幫助寫作者傳達想法,更重要的是,這些想法會是有意義的,所以也是可溝通的;寫作技能是為了意義之溝通而存在。
作者揚棄傳統社會科學式的、實證的、實驗式的主、客對立的研究方式,以現象學為取徑,克服主、客二分對立的思考模式,釐清數位時代能動敘事文本在內容呈現上、在寫作技能上,乃至於在其敘事性意義給出的構成中有別於傳統敘事文本之處,從而為數位互動文本在嚴謹的哲學立論找到解釋與實踐的依據,奠定紮實的學術根基,在傳播哲學的領域中,堪稱開創性的扛鼎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