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領思辨目標:
1. 釐清感恩的概念。
2. 找出感恩的原因和對象。
3. 了解如何將感恩化為具體實踐。
思考邏輯說明:
帶領孩子或學生思考時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在於釐清感恩的概念,擺脫一般人對於感恩的刻板印象,並將自我感覺良好、小確幸等心態與感恩區分開來。首先,從生活的抱怨與失落感之「比上不足」,到我其實比其他人擁有更多之「比下有餘」,看出感恩的發端在於:對於自己已經擁有的感到滿足與感謝。但是如果永遠只看到自己擁有的,容易喪失進步的動力,陷入自我感覺良好;如果只以生活中一個動作或是一件小事作為幸福感的來源,容易忽略事件發生的前因後果與關聯,則會陷入小確幸的短暫愉悅感,兩者都不足以讓我們意識到他人的協助,也無法引發感謝之意,因此不能作為感恩的理由和正確方式。
第二部分,從個人的自身經歷出發,找出感恩的真正原因。每個人都至少有一件感到自豪的成功經歷,若要指出過程中受到的幫助,最容易想到的就是親朋好友與師長,但只有自己的努力和這些人的幫助其實並不夠,還需要更多人事物的支撐,包括未曾謀面的人與無形的社會國家環境。我們無時無刻都在各種人事物的支撐架構下活動著,這才是人必須懂得感恩的真正原因。
第三部分,感恩不能只有心中充滿感謝之意,還必須透過實際行動來表示和回饋:對身邊的人可以直接表達感謝,無法直接面對面的人事物,則可以透過循環和傳遞的方式,讓彼此之間的善意連結越來越穩固,最終大家都能夠受惠。
培養「感恩」品德的關鍵在於:打破過去對於此德目的刻板印象與狹隘認知,從個人經驗出發,釐清感恩相較於自我感覺良好、小確幸的不同。了解世界的每一個支撐層如何協助我們完成想做的事,藉此充分理解感恩的原因和對象,並將此感謝之意化為具體的行動,回饋每層支撐網中的人事物。
1. 釐清感恩的概念。
2. 找出感恩的原因和對象。
3. 了解如何將感恩化為具體實踐。
思考邏輯說明:
帶領孩子或學生思考時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在於釐清感恩的概念,擺脫一般人對於感恩的刻板印象,並將自我感覺良好、小確幸等心態與感恩區分開來。首先,從生活的抱怨與失落感之「比上不足」,到我其實比其他人擁有更多之「比下有餘」,看出感恩的發端在於:對於自己已經擁有的感到滿足與感謝。但是如果永遠只看到自己擁有的,容易喪失進步的動力,陷入自我感覺良好;如果只以生活中一個動作或是一件小事作為幸福感的來源,容易忽略事件發生的前因後果與關聯,則會陷入小確幸的短暫愉悅感,兩者都不足以讓我們意識到他人的協助,也無法引發感謝之意,因此不能作為感恩的理由和正確方式。
第二部分,從個人的自身經歷出發,找出感恩的真正原因。每個人都至少有一件感到自豪的成功經歷,若要指出過程中受到的幫助,最容易想到的就是親朋好友與師長,但只有自己的努力和這些人的幫助其實並不夠,還需要更多人事物的支撐,包括未曾謀面的人與無形的社會國家環境。我們無時無刻都在各種人事物的支撐架構下活動著,這才是人必須懂得感恩的真正原因。
第三部分,感恩不能只有心中充滿感謝之意,還必須透過實際行動來表示和回饋:對身邊的人可以直接表達感謝,無法直接面對面的人事物,則可以透過循環和傳遞的方式,讓彼此之間的善意連結越來越穩固,最終大家都能夠受惠。
培養「感恩」品德的關鍵在於:打破過去對於此德目的刻板印象與狹隘認知,從個人經驗出發,釐清感恩相較於自我感覺良好、小確幸的不同。了解世界的每一個支撐層如何協助我們完成想做的事,藉此充分理解感恩的原因和對象,並將此感謝之意化為具體的行動,回饋每層支撐網中的人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