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事件是澳門去殖民化的開始,也是現代澳門的開端,塑造了今天的澳門,也對澳門的政治、社會、民眾生活有著重要的影響。本書以屬民研究的視野,口述歷史的方法,探索五十年前在澳門發生的一二.三事件,重新檢視二十世紀六〇年代港澳的反殖鬥爭/暴動,並處理了三個題目:文革輸入論、民族主義、澳葡殖民統治的特性,同時約略地討論了澳門回歸前夕,中葡兩國的文化政治,以及事件對於當事人的實際意義。
在一九九九年澳門回歸前夕,李孝智以「邊緣認知」,從事「邊緣書寫」工作,整理了報章報導的流變,訪談了十六位當事人所見所聞的親身經歷,將當時一些具體過程與細節,事件的氣氛與味道,豐富立體的感覺找回來。細緻地呈現十六位當事人的口述史,拉近讀者與當事人的時空距離,讀者得以運用歷史想像與同理心閱讀一二.三事件所提供的一些訊息,去感受歷史的氣息,消除今日因時空變換而產生種種人和事的誤解,不僅對澳門當地的生活處境、對於「文化大革命」、「民族主義」以及「殖民統治」這些大題目能有所反思,且重新思考民族主義敘述/國族歷史及文革輸入論的事件版本不合常理之處。
在一二.三事件屆滿五十周年,文章內容因應時日轉變,李孝智針對二○○○年著述文稿作一些修改的同時,盡量保持了事件的原味。本書是在庶民研究群的書寫經驗及Shahid Amin的Event, Metaphor, Memory: Chauri Chaura 1922-1992等細緻史誌重構的努力上,無疑是替東亞及其庶眾增添了非但求乾淨俐落、單調扁平的敘事書寫,保持了對澳門一二.三事件的多聲道及立體視野。
在一九九九年澳門回歸前夕,李孝智以「邊緣認知」,從事「邊緣書寫」工作,整理了報章報導的流變,訪談了十六位當事人所見所聞的親身經歷,將當時一些具體過程與細節,事件的氣氛與味道,豐富立體的感覺找回來。細緻地呈現十六位當事人的口述史,拉近讀者與當事人的時空距離,讀者得以運用歷史想像與同理心閱讀一二.三事件所提供的一些訊息,去感受歷史的氣息,消除今日因時空變換而產生種種人和事的誤解,不僅對澳門當地的生活處境、對於「文化大革命」、「民族主義」以及「殖民統治」這些大題目能有所反思,且重新思考民族主義敘述/國族歷史及文革輸入論的事件版本不合常理之處。
在一二.三事件屆滿五十周年,文章內容因應時日轉變,李孝智針對二○○○年著述文稿作一些修改的同時,盡量保持了事件的原味。本書是在庶民研究群的書寫經驗及Shahid Amin的Event, Metaphor, Memory: Chauri Chaura 1922-1992等細緻史誌重構的努力上,無疑是替東亞及其庶眾增添了非但求乾淨俐落、單調扁平的敘事書寫,保持了對澳門一二.三事件的多聲道及立體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