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閨房上學校:日治時期臺灣雲嘉地區的女子教育與社會事業圖像 | 拾書所

走出閨房上學校:日治時期臺灣雲嘉地區的女子教育與社會事業圖像

$ 378 元 原價 420
● 一百年前妹子們的學校生活是什麼樣子?
● 阿公阿媽小時候都在學校學什麼?
● 「公學校」和「小學校」有什麼不一樣?
● 灣生故事有好多洋蔥,你都聽過嗎?

  ~~來吧!跟著女孩兒們走出閨房、上學去!~~


  你我生長的土地,臺灣阿嬤的回憶,一段段被大歷史淹沒的小人物故事。

  「再不寫,就來不及了!」

  1930至1940年代,臺灣在日本有計劃的殖民建設下,樹立現代化基礎,造就二十世紀臺灣黃金時代。

  那個年代的活力與富足,奠基並延續了臺灣現代的進步繁華。

  然而,我們對那段時期的「她」卻是如此陌生……

  作者懷抱著地方子弟對臺灣歷史記憶的熱情與堅持,融合自身歷史學專業,投注多年心力於雲嘉地區的教育史研究。除了經營臉書粉絲團「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史小辭書」,不定期分享歷史文物小常識,更藉由耆老口述訪談,帶出一個個阿公阿嬤的舊時代點滴。

  日治時期以男性為主力的社會結構中,因為女子教育的開展與發達,培訓了一批新興的社會主力──接受近代化教育的女性。她們為社會注入一股柔性的力量,以女性特有的溫和堅毅,型塑出嶄新的社會風氣。本書不僅從史料中分析日治時期女子教育概況,詳細介紹日治時期雲嘉地區臺灣女子公學校、實業補習學校的設立與意涵,更搭配作者多年從各地蒐集到的老照片、舊文書,一片片拼湊起臺灣教育史研究的空缺。

  另一方面,教育與社會事業的連結,其實與《公學校修身》的教科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早期的修身課程,鼓勵囝仔們個人應該內化「慈善」或「慈善家」的概念,隨著日本社會事業振興政策後,帶著「慈善」或「博愛」的社會事業轉換為具有「社會連帶」的趨勢。社會事業最重要的是供給對象的「公共性」,以國家為主體的社會事業公平、均衡地提供「教育」、「醫療衛生」等服務給民眾,有助於實現社會和經濟的均衡發展,由此可見,普及化教育與社會事業有著唇齒相依的互補關係,兩者之間也存在協調的必要性。

  本書收錄作者多年珍藏,與日治時期教育和社會事業相關的一手文獻、史料、文物,圖照精彩豐富,並附有深入淺出的背景資料與解析。期盼透過這些一手文史資料的呈現,傳遞簡明易懂的臺灣教育史知識,讓更多臺灣囝仔了解哺育我們成長的這塊土地,所蘊含的過往歷史與軌跡。

本書特色

  ★ 日本時代臺灣歷史議題,收錄大量私家珍藏老照片、證書、文獻。

  ★ 以嚴謹史料分析,配合大量耆老口述訪談,帶讀者走進阿媽的年少回憶,重現百年前生活場景。

  ★ 作者群為臉書人氣粉絲團【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史小辭書】版主,臉書專頁榮獲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評選為「日治時期」電子資料庫。

文史學界、教育界熱情推薦

  朱啟華(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張淑媚(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副教授)
  祝若穎(國立清華大學學習評鑑中心助理研究員)
  蔡幸伸(雲林縣水燦林國小校長)  
  陳百雀(雲林縣興南國小校長)
  陳宇水(嘉義縣成功國小校長) 
  朱麗乖(嘉義市大同國小校長) 
  陳丁魁(雲林縣大興國小主任)   
  黃大展(國立新竹高中歷史老師兼圖書館主任) 
  林雁筑(新竹市新科國中歷史老師) 
  丁淑婉(嘉義市興華高中歷史老師)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