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一部佛經,都記錄著一段隆重的法會現場 =
= 走進《壇經》的世界,諦聽六祖惠能的大智慧 =
這是一場真實而盛大的法會,發生在千餘年前的唐朝,座上講經的高僧,是禪宗的惠能大師。他受韶州刺史的邀請在大梵寺說法,台下聆聽者不分僧俗,超過千餘人。
而惠能大師的弟子,將這場法會的內容記錄了下來,即為本書──《六祖壇經》。
透過講經的法會,惠能自述生平遭遇與學佛經歷,並闡述禪宗傳承之心法,其中心思想為「見性成佛」。所謂「性」,即指世間眾生本身皆具成佛的可能性。
《壇經》自唐朝問世以來,不僅是中國禪宗最重要的典籍,其影響力更超出宗教範疇,深入中國哲學、文學、藝術等各層面,深深影響了中國文化與中國人的生活與思想。影響之深,至今可見。
本書採用民初佛學研究者丁福保居士的《六祖壇經箋註》為本。丁氏箋註態度會通儒、釋、道三家,以漢儒註儒家經典的嚴謹態度,審慎求實,廣採古今註解為解說,是集大乘的箋註本之一。本書加以新式標點,輔以現代編排,俾使讀者容易閱讀、領會,感受惠能大師所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的深刻思想與底蘊。
= 走進《壇經》的世界,諦聽六祖惠能的大智慧 =
這是一場真實而盛大的法會,發生在千餘年前的唐朝,座上講經的高僧,是禪宗的惠能大師。他受韶州刺史的邀請在大梵寺說法,台下聆聽者不分僧俗,超過千餘人。
而惠能大師的弟子,將這場法會的內容記錄了下來,即為本書──《六祖壇經》。
透過講經的法會,惠能自述生平遭遇與學佛經歷,並闡述禪宗傳承之心法,其中心思想為「見性成佛」。所謂「性」,即指世間眾生本身皆具成佛的可能性。
《壇經》自唐朝問世以來,不僅是中國禪宗最重要的典籍,其影響力更超出宗教範疇,深入中國哲學、文學、藝術等各層面,深深影響了中國文化與中國人的生活與思想。影響之深,至今可見。
本書採用民初佛學研究者丁福保居士的《六祖壇經箋註》為本。丁氏箋註態度會通儒、釋、道三家,以漢儒註儒家經典的嚴謹態度,審慎求實,廣採古今註解為解說,是集大乘的箋註本之一。本書加以新式標點,輔以現代編排,俾使讀者容易閱讀、領會,感受惠能大師所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的深刻思想與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