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部精心配置的短篇,展現作者於故土(中國)與本土(美國)文學間,開創與跨越的歷程,同時也是那些去國經年的莘莘學子共有的生命體驗。
「三兩下,他把照片插回去,用蘿莎的那張蓋住。蘿莎對他嘻著嘴,崇拜式地笑著。我的蘿莎,我的。高中畢業那年認識、來往、熱戀、交結、合一。迄今,四年了。她,她的家人都給了他壓力;畢業了,找到事了,可以結婚了,還要拖什麼?還有什麼理由不結婚?不,不,不!當然有理由!請看看我母親、我父親、我的家!我的拆散了的家!這樣一個我自小認為和融快樂的世界,都會拆得支離破碎,你以為我還有膽量組合一個?!」
這是於梨華的短篇小說集,收錄了不同時期所寫的六篇作品。其中有較為早期的「再見,大偉」,原輯於早年的小說集「白駒集」;「蝶戀花」原輯於「相見歡」;,原輯於「會場現形記」;「踏莎行」、「這一份人家」原輯於「相見歡」;加上中晚年作品「尋找老伴」、「意想不到的結局」(原輯於:秋山又幾重)。
本書特色
華文文學史專家們曾說,「早期的留學生文學是生長在故土(中國),被移植到本土(美國)」繼續成長、開花、結果的文學」(參見杜國清,台灣文學與世華文學。),而到了七〇年代以降,留學生文學走出了「無根情節」的主題,進入了對中華文化價值的重新評估與探索,所謂「華美文學的本土(美國)性已經被確認,反過來成了影響母體(中國/台灣)近代文學發展的要素之一」。(參見杜國清,台灣文學與世華文學。)再發展下去的結果,遂成就了「新移民文學」。若將於梨華放入這道光年書譜裡,那麼她是開創、跨越、培育這塊世界華文寫作花園,令之繁華繽紛的一枝始終雄健的耕筆。於梨華的作品也可略分為前後兩期,以創作於一九六九年的《花開有時》為分水嶺,之前心懷故土,之後逐漸在本土另闢蹊徑。
本書收錄的作品可以讓讀者很明顯感受到這條分水嶺的存在。
「這一份人家」寫故土,記憶中揮之不去的台灣家園;台灣社會盛行洋派作風,穿著裝扮語言名字,還有思想,而故事中的人物來自前一個故土,回不去的那一個。
「蝶戀花」寫本土,美國大學生的多采多姿悲歡與青春,留學生的困窘與夢想。「再見,大偉」用故土的眼光來看本土,矛盾地,既嚮往又難以適應鄉親全然拋棄了故土,徹底本土化。
擺盪在故土與本土之間還有「踏莎行」,主人翁在美國居住工作了九年,依然眷念著被記憶修飾得去蕪存菁的故土種種。故土與本土之間最嚴重的拉鋸戰非文化歧異莫屬。「意想不到的結局」便是兩者的跨世紀拔河;儘管該斷難斷,但歲月不等人老,「尋找老伴」訴盡黃昏拉下重重幕簾,陰暗中只剩踩著本土的腳下是踏實的,因為,故土也早已不復舊時樣。
「再見,大偉」是於梨華寫於六〇年代的早期作品,最初發表於《純文學月刊》,後收入《白駒集》小說集。「這一份人家」寫於七〇年代,一九七二年收入台灣志文出版社發行的《會場現形記》(後由皇冠出版社再版於一九八九年)。「蝶戀花」、「踏莎行」寫於八〇年代,原輯於《相見歡》(一九八九年台灣皇冠出版社發行) ,「尋找老伴」創作於世紀之交,並榮獲中國小說月報二〇〇四年百花獎,與同時期創作的「意想不到的結局」在二〇〇九年收入《秋山又幾重》。
這是於梨華精心配置的一部小說集,呈現的不僅是她個人生命的流轉,也是去國經年眾多學子共同的生命體驗。生命,如人飲水,但不論是誰似都能嚐出既甜且苦的況味。
得獎紀錄
1.〈尋找老伴〉,還得過中國的《小說月報》二〇〇四年的百花獎。
2.顏元叔:於梨華生活圈是學術界,接觸的是留學生,她對美國文化背景熟悉,她將留學生所面臨的文化衝擊、物質的誘惑、無根的漂泊感、家國的鄉愁等,化為她的小說題材。(「 筆觸、結構、主題──細讀於梨華〈無腿的人〉、〈再見,大偉〉、〈柳家莊上〉、〈友誼〉」)
「三兩下,他把照片插回去,用蘿莎的那張蓋住。蘿莎對他嘻著嘴,崇拜式地笑著。我的蘿莎,我的。高中畢業那年認識、來往、熱戀、交結、合一。迄今,四年了。她,她的家人都給了他壓力;畢業了,找到事了,可以結婚了,還要拖什麼?還有什麼理由不結婚?不,不,不!當然有理由!請看看我母親、我父親、我的家!我的拆散了的家!這樣一個我自小認為和融快樂的世界,都會拆得支離破碎,你以為我還有膽量組合一個?!」
這是於梨華的短篇小說集,收錄了不同時期所寫的六篇作品。其中有較為早期的「再見,大偉」,原輯於早年的小說集「白駒集」;「蝶戀花」原輯於「相見歡」;,原輯於「會場現形記」;「踏莎行」、「這一份人家」原輯於「相見歡」;加上中晚年作品「尋找老伴」、「意想不到的結局」(原輯於:秋山又幾重)。
本書特色
華文文學史專家們曾說,「早期的留學生文學是生長在故土(中國),被移植到本土(美國)」繼續成長、開花、結果的文學」(參見杜國清,台灣文學與世華文學。),而到了七〇年代以降,留學生文學走出了「無根情節」的主題,進入了對中華文化價值的重新評估與探索,所謂「華美文學的本土(美國)性已經被確認,反過來成了影響母體(中國/台灣)近代文學發展的要素之一」。(參見杜國清,台灣文學與世華文學。)再發展下去的結果,遂成就了「新移民文學」。若將於梨華放入這道光年書譜裡,那麼她是開創、跨越、培育這塊世界華文寫作花園,令之繁華繽紛的一枝始終雄健的耕筆。於梨華的作品也可略分為前後兩期,以創作於一九六九年的《花開有時》為分水嶺,之前心懷故土,之後逐漸在本土另闢蹊徑。
本書收錄的作品可以讓讀者很明顯感受到這條分水嶺的存在。
「這一份人家」寫故土,記憶中揮之不去的台灣家園;台灣社會盛行洋派作風,穿著裝扮語言名字,還有思想,而故事中的人物來自前一個故土,回不去的那一個。
「蝶戀花」寫本土,美國大學生的多采多姿悲歡與青春,留學生的困窘與夢想。「再見,大偉」用故土的眼光來看本土,矛盾地,既嚮往又難以適應鄉親全然拋棄了故土,徹底本土化。
擺盪在故土與本土之間還有「踏莎行」,主人翁在美國居住工作了九年,依然眷念著被記憶修飾得去蕪存菁的故土種種。故土與本土之間最嚴重的拉鋸戰非文化歧異莫屬。「意想不到的結局」便是兩者的跨世紀拔河;儘管該斷難斷,但歲月不等人老,「尋找老伴」訴盡黃昏拉下重重幕簾,陰暗中只剩踩著本土的腳下是踏實的,因為,故土也早已不復舊時樣。
「再見,大偉」是於梨華寫於六〇年代的早期作品,最初發表於《純文學月刊》,後收入《白駒集》小說集。「這一份人家」寫於七〇年代,一九七二年收入台灣志文出版社發行的《會場現形記》(後由皇冠出版社再版於一九八九年)。「蝶戀花」、「踏莎行」寫於八〇年代,原輯於《相見歡》(一九八九年台灣皇冠出版社發行) ,「尋找老伴」創作於世紀之交,並榮獲中國小說月報二〇〇四年百花獎,與同時期創作的「意想不到的結局」在二〇〇九年收入《秋山又幾重》。
這是於梨華精心配置的一部小說集,呈現的不僅是她個人生命的流轉,也是去國經年眾多學子共同的生命體驗。生命,如人飲水,但不論是誰似都能嚐出既甜且苦的況味。
得獎紀錄
1.〈尋找老伴〉,還得過中國的《小說月報》二〇〇四年的百花獎。
2.顏元叔:於梨華生活圈是學術界,接觸的是留學生,她對美國文化背景熟悉,她將留學生所面臨的文化衝擊、物質的誘惑、無根的漂泊感、家國的鄉愁等,化為她的小說題材。(「 筆觸、結構、主題──細讀於梨華〈無腿的人〉、〈再見,大偉〉、〈柳家莊上〉、〈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