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自己的內心,每天讀點斯多噶:放下不在自己控制範圍內的事物,先安頓好自己的心,才能把人生過好 | 拾書所

回到自己的內心,每天讀點斯多噶:放下不在自己控制範圍內的事物,先安頓好自己的心,才能把人生過好

$ 279 元 原價 399
●  甫出版即攻占各大報暢銷榜,華爾街日報暢銷榜盤踞11週
●  風靡好萊塢名人、矽谷企業家、名作家、聯邦法官、運動員,阿諾‧史瓦辛格也力推的人生哲學!
●  眾多網友拍攝書評影片,口碑相傳、大力推薦


  不屬於你的,就不要操心。
 
  我們人生中最重要的任務只有一個:仔細辨別哪些外在事物不屬於自己的控制範圍,哪些與自己所掌控的選擇有關。
 
  當誠實面對自己控制的極限,就能明白一個道理:這個世界上,我們完全能掌控的,就是自己的心。
 
  駕馭自己的心智和感受是最要緊的事,因為能壓垮人的從來不是外在事物,而是內心感受。我們感受到的情緒確實存在,但情緒是內心的產物,乃是受到既有的概念或期待影響,不是外在事物的結果。
 
  讓人煩惱的不是外在事件本身,而是因事件產生的內心判斷。
 
  所以當我們留意內心的波動,把糾纏內心的繩子剪斷,把個人無法抉擇的事物全部放下,就不被痛苦與恐懼糾纏。簡而言之,就是守護自己的自由。
 
  本書選輯斯多噶哲學的經典段落,配合淺明易懂、切合現代生活的文字,說明每個人可以運用自己都具備的理智判斷力,讓自己的心靈更加強韌。
 
  書中充滿務實的智慧,能夠幫助讀者專注於自己能力所及之事、衡量自己的選擇、消除錯誤或狹隘的信念、學習根據事物真正的價值來採取行動。
 
  ◎心是一切的關鍵

  世界上的事物沒有好壞之分,也不受想法或判斷所左右。事物就只是事物本身而已。我們的煩惱大多不是來自事物本身,乃是源於個人對事物的觀感,而觀感源自於我們的內心。
 
  ◎找到對的思考模式
  我們是獨立自主的個體,有權操控大局的應該是我們自己,不是情緒,也不是他人。不要再被眼前的事物絆住,也不要隨著感受衝動起舞。
 
  ◎別人激動,你要保持平常心
  我們無法控制別人的想法,我們只能控制自己的想法。我們只需要在乎與處理的一件事,就是:自己做的抉擇、自己的意志、自己的心。
 
  ◎學會區辨能夠掌控與不能掌控之事
  放下自己無法掌控的事,專心把思緒放在自己掌控範圍內的事,就不會受制於外在世界,也等於是獲得真正的自由。
 
  ◎守護好內在的堡壘,別人再怎麼刻意傷害你,你都是無敵的
  一顆擺脫情緒束縛的心,就是一座固若金湯的堡壘。將來如果需要避難,沒有比這座堡壘更安全的避難所了。
 
  ◎放下不必要的事物,省下不必要的力氣
  在說話或行動之前,都要先問自己有沒有必要。不但要避免無謂的行動,更要排除無謂的想法,才不會被這些想法推著跑,白白浪費力氣。
 
  ◎真正能屬於我們的,就只有我們的人生

  每個人只能失去自己正在過的人生,也只能過正在失去的人生。當下對每個人都一樣長,也是是唯一屬於我們的時間。
 
本書特點


  ★    每天一篇短文,每個月有一個中心主題,讀者可按日期每天閱讀一篇,也可以選擇自己喜愛的主題閱讀

  ★    選錄古希臘羅馬著名斯多噶哲人的作品段落,搭配貼近現代生活的解析,清楚易懂

  ★    古今中外名人公開推崇的人生哲學,本書以淺顯易懂方式解析

  ★    各篇提出練習建議,給出提問,啟發讀者新的思考人生模式

名人推薦

  苑舉正/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冀劍制/華梵大學哲學系教授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厭世哲學家──聯合推薦

  如果你想知道什麼是人生哲學,如果你想提升生命的價值,如果你想獲得幸福的話,請閱讀本書。──苑舉正/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坊間許多教人們如何活得更好的暢銷書裡,大多有著斯多噶主義的影子。如果一個人曾經面對人生困境,努力掙脫束縛,在追尋幸福人生的嘗試中,沈浸於書海尋找協助、實踐,並在轉化自己的過程中有所領悟,那麼在最終見到斯多噶主義後,會有一種原來一切都在這裡的感覺。在那看似複雜的生命世界裡,其實有條相對簡單的道路。沿著這條路,就能一步一步趨向幸福人生。──冀劍制/華梵大學哲學系教授
 
  在我拍片介紹的書之中,這是我以來最喜歡的一本……必讀的一本書。──Youtube頻道「哲學筆記」(PhilosophersNotes TV)主持人布萊恩‧強森(Brain Johnson)
 
  書中充滿務實的智慧,讀來極有收穫,能夠幫助你專注於你能力所及之事、消除錯誤或狹隘的信念、採取更有效益的行動。把這本書當作指引,你就能每天更加思想清明、增進做事效率、心靈更加平靜!──傑克.坎菲爾,《心靈雞湯》系列共同作者

  這本書非常有價值,教我們如何衡量自己的選擇、克服自欺欺人的想法、學習根據事物真正的價值來採取行動、總是把公眾利益放在心中。照顧、滋養自己的心靈,不僅能讓我們變成更好的人,也能創造更好的社會。──約瑟夫.馬齊里洛,《每日遇見杜拉克》、《杜拉克給經理人的行動筆記》、《我在彼得‧杜拉克身旁的一年》作者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