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四年,日本在二戰中於菲律賓海戰慘敗後,實施「捷號作戰」,開始以潛艦、戰機、特殊兵器對美軍艦隊展開奇襲,「震洋」即是其中一種特攻兵器。震洋一詞,取自明治時代的軍艦「震洋艦」,隱含「一發必中,擊沉敵艦,震撼太平洋」的深意。
同年九月到十一月,來自日本土浦、三重、鹿兒島等地航空隊的年輕海軍飛行預備科練習生於川棚魚雷艇受訓所集訓、編隊後,成為軍階「飛曹」的震洋艇搭乘員,陸續派往菲律賓、沖繩群島、臺灣等地。一一四支「震洋特攻隊」中,有十二支震洋隊派駐臺灣,但因第四十三和一○一隊遭美軍魚雷擊沉,僅十隊抵臺;臺灣最大的震洋隊基地高雄左營,有第二十、二十一、二十九、三十一隊進駐,直到戰爭結束。
二○一二年,有人在高雄左營西自助新村的樹林裡發現十一支鑄有「昭和十六年」的黑色鑄鐵水管,後來隨著眷村改建計畫的展開,左營西門遺跡與十多個大型防空洞相繼出土,而過去鮮為人知的「震洋神社」在經過考察與確認後,終於重現左營震洋特攻隊的歷史。本書從二○一二年發現左營震洋隊的遺址開始談起,細數後來的考察、口訪及爬梳史料的成果,解開隱藏舊城七十載左營震洋隊的歷史,側記左營舊城及臺灣史鮮為人知的一段記憶。
本書除了介紹日本海軍特攻作戰的新武器──第一至第九「金物」外,也對震洋隊隊員的組成、訓練部署、駐臺曲折有詳細的著墨。作者藉由第二十震洋隊搭乘員山本一美執筆的《回想薄部隊──海軍第二十震洋隊回憶錄》(二○○一年)書中所收錄的薄隊長日記、塗鴉等第一手文獻,深入探討這些少年隊員的心理轉折與在左營基地的備戰與生活點滴,包括危機四伏的海上夜間集訓,乃至終戰後辛勤自活與遣返的歷程。
作者與第二十一震洋隊臺籍隊員陳金村重返左營海邊部隊舊地,也先後探訪了自助新村的眷戶,試圖拼出對震洋隊遺址的共同記憶。全書以作者的訪日回溯之旅作結,在福岡會見薄隊長之子大賀誠治、大賀正義,一起走過當年震洋特攻隊途經的佐世保軍港、龜山八幡神社和川棚魚雷艇受訓所的遺跡。
本書特色
本書是第一本完整挖掘和探索左營震洋特攻隊遺址和歷史的專著。書中搭配數百張彩色照片和繪圖,圖文並茂,由知名插畫家繪製插圖,每章都以一張插畫為開頭,呈現各章的重點。
名人推薦
張守真(前高雄師範大學、文藻外語大學教授)
同年九月到十一月,來自日本土浦、三重、鹿兒島等地航空隊的年輕海軍飛行預備科練習生於川棚魚雷艇受訓所集訓、編隊後,成為軍階「飛曹」的震洋艇搭乘員,陸續派往菲律賓、沖繩群島、臺灣等地。一一四支「震洋特攻隊」中,有十二支震洋隊派駐臺灣,但因第四十三和一○一隊遭美軍魚雷擊沉,僅十隊抵臺;臺灣最大的震洋隊基地高雄左營,有第二十、二十一、二十九、三十一隊進駐,直到戰爭結束。
二○一二年,有人在高雄左營西自助新村的樹林裡發現十一支鑄有「昭和十六年」的黑色鑄鐵水管,後來隨著眷村改建計畫的展開,左營西門遺跡與十多個大型防空洞相繼出土,而過去鮮為人知的「震洋神社」在經過考察與確認後,終於重現左營震洋特攻隊的歷史。本書從二○一二年發現左營震洋隊的遺址開始談起,細數後來的考察、口訪及爬梳史料的成果,解開隱藏舊城七十載左營震洋隊的歷史,側記左營舊城及臺灣史鮮為人知的一段記憶。
本書除了介紹日本海軍特攻作戰的新武器──第一至第九「金物」外,也對震洋隊隊員的組成、訓練部署、駐臺曲折有詳細的著墨。作者藉由第二十震洋隊搭乘員山本一美執筆的《回想薄部隊──海軍第二十震洋隊回憶錄》(二○○一年)書中所收錄的薄隊長日記、塗鴉等第一手文獻,深入探討這些少年隊員的心理轉折與在左營基地的備戰與生活點滴,包括危機四伏的海上夜間集訓,乃至終戰後辛勤自活與遣返的歷程。
作者與第二十一震洋隊臺籍隊員陳金村重返左營海邊部隊舊地,也先後探訪了自助新村的眷戶,試圖拼出對震洋隊遺址的共同記憶。全書以作者的訪日回溯之旅作結,在福岡會見薄隊長之子大賀誠治、大賀正義,一起走過當年震洋特攻隊途經的佐世保軍港、龜山八幡神社和川棚魚雷艇受訓所的遺跡。
本書特色
本書是第一本完整挖掘和探索左營震洋特攻隊遺址和歷史的專著。書中搭配數百張彩色照片和繪圖,圖文並茂,由知名插畫家繪製插圖,每章都以一張插畫為開頭,呈現各章的重點。
名人推薦
張守真(前高雄師範大學、文藻外語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