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後臺灣歷經三次政黨輪替,已從民主轉型進入民主鞏固的階段。然而,民主政治的成熟,從不意味社會全面進步。面對人口老化、經濟停滯、減稅趨勢,長達十餘年的社會福利擴張也遭受嚴苛考驗。
福利國家的主戰場,始終是家庭、市場與國家的界線挪移。如何鬆綁照顧責任與婚家體制對性/別的壓迫、防守政商網絡過度擠壓社會權、及和整裝成軍的保守價值對抗,是未來的挑戰。
本書是繼蕭新煌與林國明兩位教授在2000年出版的《臺灣的社會福利運動》後,另一本接力探討千禧年後臺灣社會福利運動的發展動態,尤其關注社會福利「運動」與「政策」間的互動與關連性。
本書剖析千禧年至今,17個社會福利運動如何藉創新的組織動員、行動策略、抗爭劇碼與倡議論述,對公共政策形成一股忽視不了的力量。當代社會福利亦出現定義拓邊,身分肯認、照顧尊嚴、草根參與,成為新一代的關懷視野。
社會福利運動最終在挑戰:國家能否建構一套整合醫療、勞動、照顧與服務的制度?將資源配置的標準,從補貼邊緣弱勢轉化到制度性的個人權益,肯認風險分擔的機制必須由社會共同承擔,而不只是個人責任或家庭倫理。
本書的集結出版,正是我們選擇的倡議方式之一,期待藉此提升國人對社會福利議題的關心與支持,也為臺灣社會福利運動留下寶貴紀實。
本書特色
(一)臺灣的社會福利發展日益多元,除了傳統的經濟安全與福利服務外,婚姻平權、長期照顧、性別運動、青年公民、國際人權等新興課題,逐漸成為關切與討論的範疇,本書嘗試記錄臺灣公民權擴充和完整化歷程中的「運動」角色。
(二)臺灣社會福利運動的動員結構與策略,隨著組織的制度化與專業化、社群媒體的創新,也出現更多元嶄新的形式,開啟更廣泛的倡議空間。
(三)本書觀察時間橫跨臺灣自2000年以來的三次政黨輪替(2000、2008、2016),因而可以在較長的歷史時間軸裡考察運動演進的軌跡中,社福運動與不同黨派執政的互動,及其政策路線與運動策略的異同。
各界推薦
身為一個以社會工作方法進行社會改革運動的行動組織者來說,非常興奮看見此書的出現。這些年看見各種議題的平權運動躍升發展,許多過去所謂的弱勢者、福利接受者,成為權益倡議者,同時,親密關係的民主化運動對臺灣的社會福利發展也有劇烈的影響。臺灣社會在這轉型的十字路口,幸而有努力將這些經驗統整轉化為具有實踐精神學術文章的夥伴們,我們才能將這些經驗累積,成為持續滋養我們與下一代行動者的能量,繼續努力將臺灣打造成適合每一個人的國家。──呂欣潔(婚姻平權大平台總召集人)
社會福利運動變得多元、但也更破碎,人們可能處在各種議題之中卻又游離其外。此書不僅是社會福利運動介紹,更是直指人們所處的位置與該面對的問題。──呂建德(臺中市政府社會局局長、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你期待臺灣成為一個福利國家嗎?面對全球新自由主義的衝擊,臺灣社會福利體系又將何去何從?如果你關心這兩個問題,本書將提供你最深入的思考。──范雲(社會民主黨召集人、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本書記錄並評論了臺灣的社會福利運動,協助我們看見與理解在不同領域中,那些為了強化整體社會福利體系的諸多奮鬥。──陳政亮(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祕書長、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教授)
從社會福利的視野,重建土地跟人民福祉的關係,透過農地保護運動,找回農地的價值與農民的尊嚴。──徐世榮(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
勞工迄今擁有的一切權益都是流血流汗爭來的,還欠缺的一切也只能爭取而得。從事醫療勞動倡議以來,有一個深刻的感受,那就是你如何看待階級,決定你是怎樣的人。這本書的出版,集結了目前社會運動的努力與突破,這是一本所有活得不太舒服的臺灣人必看的書。──黃致翰(臺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理事長、新光醫院醫師)
從事社會工作二十年,「人有多複雜」及「誰是你我他」一直是我行動中的兩個疑惑。很高興,在此書中見到許多社福夥伴用生命及智慧寫出值得我們思索的答案。──鄭智偉(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社工主任、手天使發起人)
福利國家的主戰場,始終是家庭、市場與國家的界線挪移。如何鬆綁照顧責任與婚家體制對性/別的壓迫、防守政商網絡過度擠壓社會權、及和整裝成軍的保守價值對抗,是未來的挑戰。
本書是繼蕭新煌與林國明兩位教授在2000年出版的《臺灣的社會福利運動》後,另一本接力探討千禧年後臺灣社會福利運動的發展動態,尤其關注社會福利「運動」與「政策」間的互動與關連性。
本書剖析千禧年至今,17個社會福利運動如何藉創新的組織動員、行動策略、抗爭劇碼與倡議論述,對公共政策形成一股忽視不了的力量。當代社會福利亦出現定義拓邊,身分肯認、照顧尊嚴、草根參與,成為新一代的關懷視野。
社會福利運動最終在挑戰:國家能否建構一套整合醫療、勞動、照顧與服務的制度?將資源配置的標準,從補貼邊緣弱勢轉化到制度性的個人權益,肯認風險分擔的機制必須由社會共同承擔,而不只是個人責任或家庭倫理。
本書的集結出版,正是我們選擇的倡議方式之一,期待藉此提升國人對社會福利議題的關心與支持,也為臺灣社會福利運動留下寶貴紀實。
本書特色
(一)臺灣的社會福利發展日益多元,除了傳統的經濟安全與福利服務外,婚姻平權、長期照顧、性別運動、青年公民、國際人權等新興課題,逐漸成為關切與討論的範疇,本書嘗試記錄臺灣公民權擴充和完整化歷程中的「運動」角色。
(二)臺灣社會福利運動的動員結構與策略,隨著組織的制度化與專業化、社群媒體的創新,也出現更多元嶄新的形式,開啟更廣泛的倡議空間。
(三)本書觀察時間橫跨臺灣自2000年以來的三次政黨輪替(2000、2008、2016),因而可以在較長的歷史時間軸裡考察運動演進的軌跡中,社福運動與不同黨派執政的互動,及其政策路線與運動策略的異同。
各界推薦
身為一個以社會工作方法進行社會改革運動的行動組織者來說,非常興奮看見此書的出現。這些年看見各種議題的平權運動躍升發展,許多過去所謂的弱勢者、福利接受者,成為權益倡議者,同時,親密關係的民主化運動對臺灣的社會福利發展也有劇烈的影響。臺灣社會在這轉型的十字路口,幸而有努力將這些經驗統整轉化為具有實踐精神學術文章的夥伴們,我們才能將這些經驗累積,成為持續滋養我們與下一代行動者的能量,繼續努力將臺灣打造成適合每一個人的國家。──呂欣潔(婚姻平權大平台總召集人)
社會福利運動變得多元、但也更破碎,人們可能處在各種議題之中卻又游離其外。此書不僅是社會福利運動介紹,更是直指人們所處的位置與該面對的問題。──呂建德(臺中市政府社會局局長、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你期待臺灣成為一個福利國家嗎?面對全球新自由主義的衝擊,臺灣社會福利體系又將何去何從?如果你關心這兩個問題,本書將提供你最深入的思考。──范雲(社會民主黨召集人、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本書記錄並評論了臺灣的社會福利運動,協助我們看見與理解在不同領域中,那些為了強化整體社會福利體系的諸多奮鬥。──陳政亮(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祕書長、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教授)
從社會福利的視野,重建土地跟人民福祉的關係,透過農地保護運動,找回農地的價值與農民的尊嚴。──徐世榮(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
勞工迄今擁有的一切權益都是流血流汗爭來的,還欠缺的一切也只能爭取而得。從事醫療勞動倡議以來,有一個深刻的感受,那就是你如何看待階級,決定你是怎樣的人。這本書的出版,集結了目前社會運動的努力與突破,這是一本所有活得不太舒服的臺灣人必看的書。──黃致翰(臺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理事長、新光醫院醫師)
從事社會工作二十年,「人有多複雜」及「誰是你我他」一直是我行動中的兩個疑惑。很高興,在此書中見到許多社福夥伴用生命及智慧寫出值得我們思索的答案。──鄭智偉(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社工主任、手天使發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