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叢書:中醫 | 拾書所

中華文化叢書:中醫

$ 229 元 原價 290
  在中國五千年的文化長河當中,中醫以其昌盛的發展和不朽的功勞,佔據了一席之地。

  中醫學以漢醫學為主,在中國乃至世界上都有重要的影響。中醫學主要以陰陽五行思想為基礎,包括精氣學說、陰陽學說、五行學說、藏象學說、病因學說和元氣學說。中醫學理論強調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觀念。整體觀念即人體是一個統一而完整的整體,並認為人體與自然也具有統一性,人體依賴於自然而生存。辨證論治也稱辨證施治,則是要求充分地認識疾病,從症狀、性質、體徵到發病時期,然後再針對病症進行治療。

  夏商周時期,巫醫並存,在卜筮的資料當中,發現了大量的醫和藥的記載,這便是醫學的基本雛形。

  春秋戰國時期,初步形成中醫理論的雛形。當時的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無論是政治、經濟,還是文化,都有了較為顯著的發展。在此期間,出現了簡單的醫學分科,已經開始採用望、聞、問、切的四診法進行診療。同時,砭石、湯藥、針刺等診療手段開始應用於臨床治療。

  西漢和東漢時期,中醫理論開始注重人體內部構造,並用陰陽五行來解釋人體內部的生理結構。這一時期,有位神醫叫張仲景,已經認識到了以陰陽、表裡、虛實、寒熱為基礎的「八綱」,並根據「八綱」總結出了八法。同一時期的華佗,擅長外科手術,並發明了麻沸散,是將麻醉運用於醫學的鼻祖。

  唐朝時期,醫德高尚的「藥王」孫思邈,一生致力於為人們解除病痛,研究各種中藥,並將一生的研究著書,流傳於後世。據傳,孫思邈共留下5000餘藥方,對後世的醫學發展影響巨大。盛唐之後,大量的中醫學理論成果和著作流傳到海外,如今天的日本、朝鮮、韓國以及中亞等地區。日本的漢方醫學、越南的東醫學、朝鮮的高麗醫學以及韓國的韓醫學,都是以中醫學為基礎發展起來的。

  中醫發展至今,仍存在諸多爭議。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歷程,我們的祖先曾依賴中醫與疾病進行了頑強的對抗,其理論的科學性正在逐步被現代科學理論所證明和闡釋。發揚傳統、吐故納新,是當代中醫發展的新方向。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