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提出臺灣能源問題應具備的大框架與系統性思考 ★
★八個先驅者案例,真實看到能源轉型下未來生活可能的樣子★
★一冊讓全國人民回歸理性、建立共同認知的作品★
◎為什麼全球許多國家將能源轉型列為目標?臺灣能源的真實狀況究竟為何?
◎我們的能源自給率是多少?會缺電嗎?碳排狀況多嚴重?全球趨勢怎麼走?
空汙、PM2.5、核廢、深澳電廠、六輕氣爆……攸關大家日常生活的能源問題,往往在混亂的資訊、以訛傳訛的巷議、一種數據各自表述的矛盾、難以咀嚼的專家論述之中失焦。最後淪為「你反核,那你家夏天不要開冷氣!」「你擁核,那核廢料放你家!」的非理性辯論。
臺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針對二○一九年提出的年度之書就是能源議題,希望以扎實的研究、科學分析與實際案例,讓這個曾為核能上街遊行,也為了空汙問題舉辦公投的島嶼,知道自己的能源結構,也明白全球的發展趨勢,否則將出現政府一面高喊能源轉型,但其實二○一八年能源消費量仍持續創下新高的窘境,臺灣人均碳排放也排名全球十九名。但經濟成長每多一%,電力就需要增長○‧七%,到底要如何節能並擺脫掉化石燃料的依賴呢?
其實一九九七年京都議定書後,臺灣就啟動了能源轉型意識,進入二十一世紀卻似乎停滯了。臺灣能源轉型為什麼遲滯近二十年?又是如何逐步成為政治競爭的核心戰場?事實上從各國經驗來看,能源不僅與社會變遷歷程緊密扣合,且能源轉型需要的是系統性變革,是一個長期而困難的政治、社會、經濟產業與社區工程,尤其最重要的就是逐步擺脫對化石燃料的依賴,這也是民眾最關心的問題,因為空汙主要來源是化石燃料,且早已被國際重量級研究機構列為臺灣國人死亡與疾病的十大風險因子之一。
臺灣目前的總能源供給有九八%仰賴進口,尤其是化石燃料。而臺灣的發電能源結構,化石燃料在二○一八年時占總發電量高達八四%(燃煤四六‧二八%、燃油三‧○八%、燃氣三四‧六四%),核能發電占一○‧一二%,再生能源僅有四‧七%。不論從能源安全、降低碳排與讓民眾有買得起的再生能源來說,臺灣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相對於政治或經濟的上層國家制度,能源卻不分階級、扎扎實實地建構了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在這幅巨大而複雜的圖像之中,本書透過由下而上架構出的四個主題、八個先驅者案例,讓大家真實看到能源轉型將如何改變我們的未來生活。許多不同身分的「先行者」已在探索邁向能源轉型的道路,這當中有熱情的基層公務員、大樓管委會主委、地方媽媽、有創意的科學家、以環境為核心的企業甚至是社區大學,從都市到偏鄉、從臺灣頭新北市到臺灣尾屏東林邊,八個先驅者展現了真正生命力與希望所在。
轉型之路荊棘處處,滿布障礙。怎麼突破?本書最末章闡述這些障礙來自政治、既存系統的能量及壓力、產業,也來自你我的生活慣性。除了舉出國際間的現況與案例,更提出這些國際的發展歷程可為我們提供什麼參考?能為我們未來能源轉型提供哪些想像資源?
當十六歲的瑞典少女格雷塔・桑柏格(Greta Thunberg)發起「Fridays For Future」行動,親身向握有權力及資源的大人抗議不認真減緩氣候變遷,將讓他們的未來受損,雖然看似起不了什麼作用,卻象徵著氣候的問題已經蔓延為世代正義的問題。能源背後牽連的正是氣候變遷,迫切的不是只有臺灣,而是全球。從日常生活中挽起袖子來實作且持續不斷改變,雖不能保證,但我們或許得以跳脫上層的空轉,透過日常努力,為未來預備一個安全世代。在普遍兩極化的對抗氣氛下,希望這本書可以成為交集與對話的起點。
※臺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2019年度風險分析報告
名人推薦
何榮幸《報導者》創辦人、執行長
李根政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
林育立 中央社駐柏林記者
陳藹玲 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
陳坤宏 天泰能源集團董事長
黃正忠 安侯永續發展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黃淑德 綠主張綠電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
廖俊智 中央研究院院長
好評推薦
能源政策是政府的事,日常生活中的能源革命則是你我的事。本書兼具宏觀視野與教戰守則,指引你我在臺灣能源轉型過程中貢獻己力,進而督促政府做好該做的事。──何榮幸 《報導者》創辦人、執行長
能源轉型,不僅是發電技術的轉變,而是要促進能源的民主,邁向低碳健康的產業轉型與社會公平。本書提供了臺灣為什麼會陷入能源轉型泥淖的歷史脈絡,以及清晰的政策分析,同時也提供了公民、社區、企業、地方政府的行動案例,見證臺灣能源轉型的現在進行式!──李根政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
臺灣能源短缺,九八%的能源仰賴進口,電價卻出奇得低,造成人民和企業能源意識貧乏,缺乏節約用電和改善建築隔熱、生產製程的誘因,能源使用效率因此比亞洲鄰國低落許多。不過,民間仍有許多人不願看到節能減碳只停留在表面文章,本書說的就是這些先驅者的故事。我們從他們遇到的各種障礙,不難發現用電量必然隨經濟成長的邏輯,為何在臺灣這麼難被打破。──林育立 中央社駐柏林記者
★八個先驅者案例,真實看到能源轉型下未來生活可能的樣子★
★一冊讓全國人民回歸理性、建立共同認知的作品★
◎為什麼全球許多國家將能源轉型列為目標?臺灣能源的真實狀況究竟為何?
◎我們的能源自給率是多少?會缺電嗎?碳排狀況多嚴重?全球趨勢怎麼走?
空汙、PM2.5、核廢、深澳電廠、六輕氣爆……攸關大家日常生活的能源問題,往往在混亂的資訊、以訛傳訛的巷議、一種數據各自表述的矛盾、難以咀嚼的專家論述之中失焦。最後淪為「你反核,那你家夏天不要開冷氣!」「你擁核,那核廢料放你家!」的非理性辯論。
臺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針對二○一九年提出的年度之書就是能源議題,希望以扎實的研究、科學分析與實際案例,讓這個曾為核能上街遊行,也為了空汙問題舉辦公投的島嶼,知道自己的能源結構,也明白全球的發展趨勢,否則將出現政府一面高喊能源轉型,但其實二○一八年能源消費量仍持續創下新高的窘境,臺灣人均碳排放也排名全球十九名。但經濟成長每多一%,電力就需要增長○‧七%,到底要如何節能並擺脫掉化石燃料的依賴呢?
其實一九九七年京都議定書後,臺灣就啟動了能源轉型意識,進入二十一世紀卻似乎停滯了。臺灣能源轉型為什麼遲滯近二十年?又是如何逐步成為政治競爭的核心戰場?事實上從各國經驗來看,能源不僅與社會變遷歷程緊密扣合,且能源轉型需要的是系統性變革,是一個長期而困難的政治、社會、經濟產業與社區工程,尤其最重要的就是逐步擺脫對化石燃料的依賴,這也是民眾最關心的問題,因為空汙主要來源是化石燃料,且早已被國際重量級研究機構列為臺灣國人死亡與疾病的十大風險因子之一。
臺灣目前的總能源供給有九八%仰賴進口,尤其是化石燃料。而臺灣的發電能源結構,化石燃料在二○一八年時占總發電量高達八四%(燃煤四六‧二八%、燃油三‧○八%、燃氣三四‧六四%),核能發電占一○‧一二%,再生能源僅有四‧七%。不論從能源安全、降低碳排與讓民眾有買得起的再生能源來說,臺灣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相對於政治或經濟的上層國家制度,能源卻不分階級、扎扎實實地建構了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在這幅巨大而複雜的圖像之中,本書透過由下而上架構出的四個主題、八個先驅者案例,讓大家真實看到能源轉型將如何改變我們的未來生活。許多不同身分的「先行者」已在探索邁向能源轉型的道路,這當中有熱情的基層公務員、大樓管委會主委、地方媽媽、有創意的科學家、以環境為核心的企業甚至是社區大學,從都市到偏鄉、從臺灣頭新北市到臺灣尾屏東林邊,八個先驅者展現了真正生命力與希望所在。
轉型之路荊棘處處,滿布障礙。怎麼突破?本書最末章闡述這些障礙來自政治、既存系統的能量及壓力、產業,也來自你我的生活慣性。除了舉出國際間的現況與案例,更提出這些國際的發展歷程可為我們提供什麼參考?能為我們未來能源轉型提供哪些想像資源?
當十六歲的瑞典少女格雷塔・桑柏格(Greta Thunberg)發起「Fridays For Future」行動,親身向握有權力及資源的大人抗議不認真減緩氣候變遷,將讓他們的未來受損,雖然看似起不了什麼作用,卻象徵著氣候的問題已經蔓延為世代正義的問題。能源背後牽連的正是氣候變遷,迫切的不是只有臺灣,而是全球。從日常生活中挽起袖子來實作且持續不斷改變,雖不能保證,但我們或許得以跳脫上層的空轉,透過日常努力,為未來預備一個安全世代。在普遍兩極化的對抗氣氛下,希望這本書可以成為交集與對話的起點。
※臺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2019年度風險分析報告
名人推薦
何榮幸《報導者》創辦人、執行長
李根政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
林育立 中央社駐柏林記者
陳藹玲 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
陳坤宏 天泰能源集團董事長
黃正忠 安侯永續發展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黃淑德 綠主張綠電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
廖俊智 中央研究院院長
好評推薦
能源政策是政府的事,日常生活中的能源革命則是你我的事。本書兼具宏觀視野與教戰守則,指引你我在臺灣能源轉型過程中貢獻己力,進而督促政府做好該做的事。──何榮幸 《報導者》創辦人、執行長
能源轉型,不僅是發電技術的轉變,而是要促進能源的民主,邁向低碳健康的產業轉型與社會公平。本書提供了臺灣為什麼會陷入能源轉型泥淖的歷史脈絡,以及清晰的政策分析,同時也提供了公民、社區、企業、地方政府的行動案例,見證臺灣能源轉型的現在進行式!──李根政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
臺灣能源短缺,九八%的能源仰賴進口,電價卻出奇得低,造成人民和企業能源意識貧乏,缺乏節約用電和改善建築隔熱、生產製程的誘因,能源使用效率因此比亞洲鄰國低落許多。不過,民間仍有許多人不願看到節能減碳只停留在表面文章,本書說的就是這些先驅者的故事。我們從他們遇到的各種障礙,不難發現用電量必然隨經濟成長的邏輯,為何在臺灣這麼難被打破。──林育立 中央社駐柏林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