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彭:行者 ‧ 天上 ‧ 人間」從于彭2014年過世之後開始籌備迄今已近五年。除了家屬收藏的作品之外,于彭散落在外的作品不僅數量眾多,風格與媒材也多樣,見證了他傳奇的一生。
于彭(1955-2014)出生於臺北外雙溪,2014年過世於臺北。相較於白先勇筆下《臺北人》多受苦於大時代的流離失散,于彭卻成長於相對安定的戰後時代。祖籍廣東梅縣,于彭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備受父母寵愛。中壢高中畢業後,受美術老師陳亦耕鼓勵報考大學美術系,不幸落榜之後立志成為職業畫家。退伍之後,他開始在臺北新公園(今之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擺攤幫遊客畫像。于彭街頭畫家的生涯,不僅錘鍊了他敏銳且快速的觀察能力,也練就了一身人物速寫的看家本領。1981年先前往希臘,然後因緣際會的認識中國領事館的職員,他取得了前往中國大陸簽證,並展開長達百日的故國壯遊之旅。中國的名川大山必然開啟了他的藝術之眼。客家子弟的中原情懷、從小在臺灣歷史、美術課本的圖片、外雙溪故宮裡的宋元山水名蹟,如今一一的展現於他眼前;內心激動澎湃,可想而知。于彭宛如戲夢人生的藝術生涯,從此展開。
綜觀于彭畢生的創作歷程,可分為三個階段:早期1980-1997年、中期1998-2004年、晚期2004-2014年。他早期作品以素描、水彩作品居多,在素描的風格上,除了深受陳亦耕的啟發外,透過《雄獅美術》、《藝術家》雜誌所觀摩而來的國內外藝術家之影響均可得見。中期的創作因為受好友鄭在東之邀於1997年前往上海旅遊定居三年,此段期間除了親身體驗了海上風華之外,足跡也遍及中國大陸,啟發了他在水墨山水與人物作品的深度與多樣面貌;「慾望山水/人物」系列,足為此階段之代表性作品。從2005到2014年過世之前,于彭身體開始出現狀況,但依然頻繁的往返兩岸參與多次創作計畫與作品發表。2011年在臺北信義誠品的「遺民 ‧ 移民 ‧ 逸民」為他生平在臺灣的最大型展覽,發表油畫與水墨作品共計100件。
世人皆以為于彭以水墨見長。事實上,經由他的早期素描與粉彩作品足以說明其水墨所貴之處,在於能夠從西方的素描線條,成功的轉化成中晚期精彩的筆墨。對照於徐悲鴻(1895-1953)在西方素描與中國筆墨之間的尷尬與掙扎,于彭的創作,可以說幫徐悲鴻解決了一道中國繪畫史上的難題。除此之外,于彭的油畫、版畫、書法與手繪陶瓷作品,皆有他個人獨創與深具個性的表達。
「于彭:行者 ‧ 天上 ‧ 人間」精選了他的素描、水彩、油畫、版畫、書法、水墨、石雕與陶瓷等,將近170件作品,以主題規劃結合時間軸的概念再現于彭不同時期的創作風貌,希望可以更加理解于彭如何以生命來實踐自己的創作理念。「我的藝術是生命換來的」,他如此的說。
于彭(1955-2014)出生於臺北外雙溪,2014年過世於臺北。相較於白先勇筆下《臺北人》多受苦於大時代的流離失散,于彭卻成長於相對安定的戰後時代。祖籍廣東梅縣,于彭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備受父母寵愛。中壢高中畢業後,受美術老師陳亦耕鼓勵報考大學美術系,不幸落榜之後立志成為職業畫家。退伍之後,他開始在臺北新公園(今之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擺攤幫遊客畫像。于彭街頭畫家的生涯,不僅錘鍊了他敏銳且快速的觀察能力,也練就了一身人物速寫的看家本領。1981年先前往希臘,然後因緣際會的認識中國領事館的職員,他取得了前往中國大陸簽證,並展開長達百日的故國壯遊之旅。中國的名川大山必然開啟了他的藝術之眼。客家子弟的中原情懷、從小在臺灣歷史、美術課本的圖片、外雙溪故宮裡的宋元山水名蹟,如今一一的展現於他眼前;內心激動澎湃,可想而知。于彭宛如戲夢人生的藝術生涯,從此展開。
綜觀于彭畢生的創作歷程,可分為三個階段:早期1980-1997年、中期1998-2004年、晚期2004-2014年。他早期作品以素描、水彩作品居多,在素描的風格上,除了深受陳亦耕的啟發外,透過《雄獅美術》、《藝術家》雜誌所觀摩而來的國內外藝術家之影響均可得見。中期的創作因為受好友鄭在東之邀於1997年前往上海旅遊定居三年,此段期間除了親身體驗了海上風華之外,足跡也遍及中國大陸,啟發了他在水墨山水與人物作品的深度與多樣面貌;「慾望山水/人物」系列,足為此階段之代表性作品。從2005到2014年過世之前,于彭身體開始出現狀況,但依然頻繁的往返兩岸參與多次創作計畫與作品發表。2011年在臺北信義誠品的「遺民 ‧ 移民 ‧ 逸民」為他生平在臺灣的最大型展覽,發表油畫與水墨作品共計100件。
世人皆以為于彭以水墨見長。事實上,經由他的早期素描與粉彩作品足以說明其水墨所貴之處,在於能夠從西方的素描線條,成功的轉化成中晚期精彩的筆墨。對照於徐悲鴻(1895-1953)在西方素描與中國筆墨之間的尷尬與掙扎,于彭的創作,可以說幫徐悲鴻解決了一道中國繪畫史上的難題。除此之外,于彭的油畫、版畫、書法與手繪陶瓷作品,皆有他個人獨創與深具個性的表達。
「于彭:行者 ‧ 天上 ‧ 人間」精選了他的素描、水彩、油畫、版畫、書法、水墨、石雕與陶瓷等,將近170件作品,以主題規劃結合時間軸的概念再現于彭不同時期的創作風貌,希望可以更加理解于彭如何以生命來實踐自己的創作理念。「我的藝術是生命換來的」,他如此的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