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勞岱爾經典:《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卷一至卷三套書
西方何以出現資本主義?
西方何以出現資本主義?
經濟不是以一種形式,而是以多種形式同時存在。人們喜歡描述那種被稱作市場經濟的形式,經濟科學的也是依據這些看似「透明的現實」進行論述。作為市場經濟獨特標誌的競爭並未全面支配整個經濟活動,在市場之下存在一個不透明、卻是每個人到處都會遇到,最起碼、最基本的活動─物質文明。它是自給自足的經濟以及近距離的物物交換、勞務交換。
市場之上也有一個不透明的層次,我認為它是資本主義的典型活動場所。沒有它,資本主義是不可想像的;資本主義不但置身其中,並且在其中繁榮。此類資本主義說是例外,但在我看來這才是真正的資本主義。它是始終是跨國家的,它與過去存在的各家印度公司和其他在法律和事實上存在的大小壟斷組織具有親緣關係,與現有的壟斷資本主義也一脈相承。
當呂西安‧費夫賀於1952年委託我位剛創辦的《世界之命運》叢書撰寫本書時,我壓根沒想到這承若諾是一項沒有盡頭的冒險事業。……從觀察到的情形來看,十九世紀之前的現實比人們想像的複雜得多。人們可以看到演變、幾種相互對抗支撐和矛盾的演變,這表示經濟不是只以一種形式,而是多元形式存在。
經濟學家喜歡描述「市場」(例如作坊、工廠、店鋪、交易所、銀行)的生產機制與交換機制。然而,在市場背後,還存在一個每個人到處會遇到,最最基本的活動——我將之命名為「物質生活」或「物質文明」。
組成本書的三卷分別題為《日常生活的結構》、《形形色色的交換》、《世界的時間》。前兩卷在類型學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第一卷有如幫世界過了一次磅,做了一次體檢,確認前工業化世界的潛力‧第二卷是就市場經濟與高階資本主義活動做了比較。第三卷按照時間順序研究了國際經濟先後的更替形式與當時的主導力量。總之,這是一部歷史,一部關於15至18世紀的社會史與經濟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