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的免疫力——無罣礙故,無有恐怖!
★ 由經文、禪解、實踐的角度,解讀《心經》260字的智慧精髓。
★ 從煩惱疾苦的此岸,到達沒有煩惱、永遠快樂、自由自在的彼岸。
聖嚴法師講《心經》實在太吸引人了,聽眾特別多,連走道都坐滿了人,本書收錄聖嚴法師宣講《心經》的精彩內容。
對於忙碌的現代人而言,《心經》不但是最易學習、持誦的經典,更是一部最佳的佛學概論,可以掌握佛法根本義理,在生活中開顯出心的智慧,以智慧度苦厄,過充實而超越的人生!
《心經》禪解
貫通佛學思想與禪修觀念,提供許多禪修的觀念與方法,可應用於禪的修習。
《心經》講記
由《心經》開展出佛教的人類觀、宇宙觀及三世因果觀……等,以此契入佛法的智慧,使我們對外在環境及人生價值,建構出更為寬廣的眼界。
《心經》實踐
緊扣現代人的生活,應用佛法提昇生命,行住坐臥皆安然自在。
◆ 人類的生命是眾生之中最難得的果報 ◆
眾生可分有形的和無形的兩大類,在佛法中有六道眾生的分類法,人及畜生等動物是有形的,其餘四類均非肉眼所能觀察,所以是無形的。人在六道中不是最好的,也不是最高的,但人類的身體是最可貴的。因為佛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在六道眾生中唯有人是能修行佛法的道器,即修道的工具。當我們還擁有人的身體時,要加以把握修行佛法;有朝一日變成為其他動物,或變成無形的眾生時,就難得有機會修行佛法了。
我們法鼓山養了一隻狗,牠在我們做早晚課時一定參加,但是牠只能坐在大殿門外,不能進大殿來。有人講我們那隻狗懂佛法、有善根,我卻不這麼認為。那是因為我們大家都在大殿上,牠很孤單,所以就在大殿外等我們、陪我們。我們念〈大悲咒〉及《心經》,牠會念嗎?我相信牠不會,最多覺得喜歡,已是善根福報。所以,做了人以外的眾生是很可憐的。
《心經》說的道理全是人的問題,是為「人」而講的。佛法是對人說的,因此得先得到人的身體,才有機會聽到佛法,懂得佛法,並且充分地修行佛法。譬如《心經》中所說的五蘊、十二因緣、十八界,全都是「人」才有此條件;人以外的其他眾生不具備五蘊、十二因緣及十八界那麼多的條件。
有些人認為做人很辛苦,不如一死百了,死了以後大概就沒事了。我說,死了不得了!因為死了以後,佛法未學,業報未了,是多麼地可憐!
◆ 度一切苦厄 ◆
《心經》所講的三世十二因緣,就是以十二個階段,說明人類生命從過去世到現在世,再從現在世銜接到未來世的連續現象。人類的生命即如此再生再死地一再循環不已,此乃所謂人的生命的三世循環。
因此,佛教徒的人生觀,應該是珍惜生命、積極生活的菩薩行。《心經》的智慧即是教我們如何實踐積極的人生觀,而又能超越於自我為中心的自私自利。
簡單說,《心經》的內容是在說明人生的根源出自無明,生命的目的是為了成佛,生活的態度是要達到心無罣礙。因為有無明的煩惱,故而生死不已。如果「無明盡」,那就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是成佛。而欲成佛,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心無罣礙。
我們如果有了《心經》的智慧,便能像觀世音菩薩一樣,照見五蘊組成的身心皆空,當然也就能除一切苦難。這自然是真的,不是假的,沒有置疑的餘地。
★ 由經文、禪解、實踐的角度,解讀《心經》260字的智慧精髓。
★ 從煩惱疾苦的此岸,到達沒有煩惱、永遠快樂、自由自在的彼岸。
聖嚴法師講《心經》實在太吸引人了,聽眾特別多,連走道都坐滿了人,本書收錄聖嚴法師宣講《心經》的精彩內容。
對於忙碌的現代人而言,《心經》不但是最易學習、持誦的經典,更是一部最佳的佛學概論,可以掌握佛法根本義理,在生活中開顯出心的智慧,以智慧度苦厄,過充實而超越的人生!
《心經》禪解
貫通佛學思想與禪修觀念,提供許多禪修的觀念與方法,可應用於禪的修習。
《心經》講記
由《心經》開展出佛教的人類觀、宇宙觀及三世因果觀……等,以此契入佛法的智慧,使我們對外在環境及人生價值,建構出更為寬廣的眼界。
《心經》實踐
緊扣現代人的生活,應用佛法提昇生命,行住坐臥皆安然自在。
◆ 人類的生命是眾生之中最難得的果報 ◆
眾生可分有形的和無形的兩大類,在佛法中有六道眾生的分類法,人及畜生等動物是有形的,其餘四類均非肉眼所能觀察,所以是無形的。人在六道中不是最好的,也不是最高的,但人類的身體是最可貴的。因為佛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在六道眾生中唯有人是能修行佛法的道器,即修道的工具。當我們還擁有人的身體時,要加以把握修行佛法;有朝一日變成為其他動物,或變成無形的眾生時,就難得有機會修行佛法了。
我們法鼓山養了一隻狗,牠在我們做早晚課時一定參加,但是牠只能坐在大殿門外,不能進大殿來。有人講我們那隻狗懂佛法、有善根,我卻不這麼認為。那是因為我們大家都在大殿上,牠很孤單,所以就在大殿外等我們、陪我們。我們念〈大悲咒〉及《心經》,牠會念嗎?我相信牠不會,最多覺得喜歡,已是善根福報。所以,做了人以外的眾生是很可憐的。
《心經》說的道理全是人的問題,是為「人」而講的。佛法是對人說的,因此得先得到人的身體,才有機會聽到佛法,懂得佛法,並且充分地修行佛法。譬如《心經》中所說的五蘊、十二因緣、十八界,全都是「人」才有此條件;人以外的其他眾生不具備五蘊、十二因緣及十八界那麼多的條件。
有些人認為做人很辛苦,不如一死百了,死了以後大概就沒事了。我說,死了不得了!因為死了以後,佛法未學,業報未了,是多麼地可憐!
◆ 度一切苦厄 ◆
《心經》所講的三世十二因緣,就是以十二個階段,說明人類生命從過去世到現在世,再從現在世銜接到未來世的連續現象。人類的生命即如此再生再死地一再循環不已,此乃所謂人的生命的三世循環。
因此,佛教徒的人生觀,應該是珍惜生命、積極生活的菩薩行。《心經》的智慧即是教我們如何實踐積極的人生觀,而又能超越於自我為中心的自私自利。
簡單說,《心經》的內容是在說明人生的根源出自無明,生命的目的是為了成佛,生活的態度是要達到心無罣礙。因為有無明的煩惱,故而生死不已。如果「無明盡」,那就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是成佛。而欲成佛,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心無罣礙。
我們如果有了《心經》的智慧,便能像觀世音菩薩一樣,照見五蘊組成的身心皆空,當然也就能除一切苦難。這自然是真的,不是假的,沒有置疑的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