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垂直的:從人造衛星、摩天大樓到地底隧道,由分層空間垂直剖析都市中社會、政治的權力關係 | 拾書所

世界是垂直的:從人造衛星、摩天大樓到地底隧道,由分層空間垂直剖析都市中社會、政治的權力關係

$ 495 元 原價 550
▌當我們習慣以平面看世界,我們漏看、錯看了什麼?▌

新堡大學都市地理學家帶領讀者自高處出發,沿垂直縱軸逐步遞降,並深入地表之下;
從高懸都市上方太空、大氣層的飛行物體,到城市中的大樓、棚戶與各式高架建物,
再深入地底隧道、掩體與下水道──層層剖解隱匿於空間垂直分化中的人權、公義與社會問題
 
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學系黃偉茹副教授 | 書評專文 · 共感推薦──掃書腰二維碼搶先看!

江慧儀(大地旅人樸門設計總監)
吳鄭重(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
凌宗魁(建築文資工作者)
陳冠帆(原型結構工程顧問有限公司結構技師)
莊雅仲(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 教授)
黃舒楣(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助理教授)
黃聲遠(田中央工作群主持建築師)
鄭俊德(閱讀人)
戴伯芬(輔仁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顏亮一(輔仁大學景觀設計系所教授兼系所主任)
顧玉玲(國立台北藝術大學人文學院助理教授)
龔書章(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專任教授) ──口碑推薦

即使科技日新月異,從紙本地圖到Google Maps,地圖仍習慣例採俯瞰視角,
用扁平的色塊與線條來繪製,一直以來遵循舊例,
承襲為歐洲航海、殖民活動與帝國主義而服務的製圖傳統。
數百年來,這讓我們對世界地理的想像不自覺狹隘而扁平化。
然而現代科技帶來五花八門的新技術,如人造衛星、飛機、無人機等,
統統都愈加緊密牽動著人類日常;另一方面,建築工法不斷進步,
我們在都會裡也逐漸離不開各式電梯、摩天大樓、空廊、地底隧道、下水道等設施。
人類的都市生活日益「層次豐富」了起來。
 
但在全球人口不斷增加的城市裡,有哪些空中殖民、垂直高度霸權、
拔地而起的「空間不正義」現象,正暗自於我們所生活的城市靜靜醞釀中?
而持續向地底深處開掘地窖、下水道、掩體甚至於礦坑,又有什麼樣的社會意涵?
本書作者史提芬.葛雷罕教授以二十五年累積的跨領域學術訓練,結合他在科技社會學、
都市規畫與地理學界養成的專業眼光,藉著本書深入研究並探查這些現象:
 
──默默高懸於太空的人造衛星讓地理資訊普及化之後,科技菁英與權勢者的下一步是什麼?謀取更壟斷於少數人之手的至高權力?進一步的監控與隱私侵害?太空的軍事化?
──人類靠建築摩天樓不斷「上窮碧落」的渴望,僅為了達成奇觀、炒作式的拜物主義滿足感?又或者,失控的全球投機資本,正利用摩天地產豪奪不義之財,也侵蝕著他人的居住權……
──升降梯的普及,讓我們見證此技術不斷推陳出新的發展:從景觀電梯、高速電梯,乃至最新的核子動力電梯。這樣的垂直運輸中,「直達目的」或「每層皆停」又暗示怎樣的權力結構?
──無異味且乾淨的城市幻想,緊扣著現代家居概念的核心;在這當中,下水道厥功至偉。而垂直人體和排泄、代謝相關的心理經驗,會與都會構造的垂直向度有何種微妙聯繫?
──從礦坑搜刮而來的財富,驅動都會高樓一天天朝著令人發暈的天際線攀高,也為相關企業創造了豐碩的金錢和權力。這些企業與商辦所在的市中心大廈,為何也可謂「顛倒的礦景」?
 
本書除了回頭檢討多數人過去看待城市的陳見和觀點,也為讀者的視界增添了更多層次與縱深。
作者提醒了我們應隨時留心權力、科技、政治與都市垂直分層之間的複雜勾連,
更不該遺忘人文關懷與批判思考在此時此刻、全球都市發展中的重要性。

口碑好評
世界從不是只有眼前的水平,除了水平之外世界還有垂直的展開!透過作者的文章,用地表的水平線切開整個世界,再透過上與下不同的構造來進入人類所製造的世界,這是極為有趣的空間探險,同時也富有社會、文化的省思。
──原型結構工程顧問有限公司結構技師 陳冠帆

書中透過橫跨五大洲的大量實例……從外太空、內太空、大氣層、地面層上各種向天際伸展的建築設施、設備與科技應用,到……盤根錯節的管線、管道、礦場與地下空間的種種階層政治與不均發展,就像在讀者面前仔細一層層剝開洋蔥的皮,嗆辣了讀者雙眼,而眼前那模糊的世界,卻再也回不去原本的模樣。
──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學系副教授 黃偉茹 

由下而上仰望的是天空,由上往下則看見世界,過往人類用想像去刻畫星空,而後人們用科技去爭奪世界資源。大航海時代,海權是世界霸主的條件,近百年的世界大戰則是誰征服了天空誰就擁有話語權,這本書是由上而下的世界觀、人文學,用不同的觀察視野帶我們看見歷史的變遷。
──閱讀人 鄭俊德

閱讀本書宛如坐上天方夜譚的魔毯,上窮碧落下黃泉,從穹頂直抵地心,感受不可思議的奇幻地景,從衛星到掩體,自摩天大樓到垃圾棚屋,觸發對三維空間極化、社會不平等的人文關懷。
──輔仁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戴伯芬

聚焦空間,但時間的維度如梭如織,交錯架構起多元視角,今昔參照。非線性的動態壓迫從來不曾遠去,近在眼前,一覽無遺。
 
討論個人的容身之處,不得不涉及集體的環境變遷。從摩天樓到下水道,從衛星到礦坑,本書帶領讀者上天下地,以資源分配與居住正義檢視垂直競賽的殖民政治,讀來特別驚心動魄。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人文學院助理教授 顧玉玲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