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絕生物學:失敗者的生存策略 | 拾書所

滅絕生物學:失敗者的生存策略

$ 324 元 原價 360
6億年.6次生物大滅絕
從地球99%物種消失的歷史,
尋找全世界76億人類的未來!

  環境承載力瀕臨崩潰,
  滅絕是系統僵化的必然結果,新物種必定打敗舊物種。
  過度穩定帶來危機,適應機制停止進化!

  地球生命出現以來99%都已滅絕。
  脆弱的生物,為何卻能存活在地球漫長38億年至今?
  物種不滅的生存策略是什麼?
  自從多細胞生物在6億年前出現,至今生物已經大規模滅絕了6次。
  生命與進化的奧秘,就藏在這6次大滅絕中。

  生物究竟如何出現又如何消失?存活的關鍵是什麼?
  現代人為何成為所有人類物種的唯一倖存者?
  人類什麼時候會滅絕?唯一威脅人類生存的物種是?
  人類能否挺住下一場大滅絕?

  地殼變動、超大陸形成、隕石撞擊……
  人類在百萬年中,也曾遭遇過環境劇烈變化,
  從消失的尼安德塔人身上獲得基因,抵抗地球冰期活下來。
  未來若再度遭遇,人類會全體死亡嗎?
  人類是病毒寄生的新市場嗎?
  人類滅絕後,誰會取代人類成為世界新霸主?

  人類是現代地球物種的最大滅絕壓力:
  長距離遷徙,離開惡劣環境,尋找適合生存地,重新展開生活。
  人類沒有天敵,又不容易生病死亡,造成環境承載力瀕臨崩潰。

  島嶼封閉生態系小而脆弱
  物種數量過小,環境惡化,棲息地破碎,族群孤立
  族群因為棲息地環境惡化,被切割成小族群,更提高物種滅絕機率。
  族群演化穩定,環境變化的適應力下降,無法抵抗外來種入侵。

  病毒由動物轉移到人類身上,
  一開始不能適應新環境,容易殺死宿主,
  病毒造成死亡的人變少,固然是因為新藥物,
  更重要是病毒逐漸學會與人類共存。

名人推薦

  日本非小說第一暢銷書作家養老孟司推薦
  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顏聖紘審訂推薦

  推薦人:
  北一女中生物科教師蔡任圃
  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黃貞祥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專業學院教授徐堉峰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