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婚姻諮商專家林蕙瑛博士最新力作
夫妻間除了個性不合和外遇兩大常見問題外,婆媳不睦與親子關係也是常見的家庭代間問題,本書27個案例涵蓋許多常見的家庭人際問題,尤其是兩代之間的衝突,有待讀者閱讀完畢後,可以舉一反三,試著處理自己的問題,也可幫助家人或朋友紓解情緒,和解衝突。
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有緣相聚,且不相互為難,但求結個好緣。作者長期觀察台灣社會中家庭生活現況,蒐集了許多資料,加以整理,編寫成案例,雖是虛擬人物與情節,卻是婚姻與家庭的真實反映,都有可能發生在你我身上。
本書以引導讀者閱讀故事的方式,了解家庭困難所在,跟隨諮商方向,獲得輔導的概念,學習看待及處理衝突,期能化解衝突、平和內心,進化家庭功能。
離婚後,我倆還要當朋友嗎?
許多女性在婚姻中不快樂,既然走出來了就要過不一樣的生活,與其與不合適的男人一起過,還不如單身過自己的日子,一樣可以幸福開心!
〈案例一〉佳蓉的告白
離婚四年,兩個孩子住在我中壢娘家,我住在台北公司宿舍,周末才回娘家和孩子們相聚。父母很喜歡我前夫,認為我不應該因他出軌就離婚,他們當然不瞭解我們之間十年的恩怨,更不知道前夫的輕浮。我已不跟前夫說話,他要探視孩子就發訊息給我,通常都在週末,父母都會留他吃晚飯,回家一看到他我就忍不住火冒三丈。
爸媽認為孩子需要見父親,且他們認為與前女婿還有情分,這三個大人現在處得還真熱絡,居然還有話聊。我請前夫帶小孩出去玩,別待在我娘家,爸媽說我不近人情,所以我現在都在宿舍多住一晚,星期六晚上等前夫走了才回娘家。我很懷疑我這樣做真的是不近情理嗎?
〈案例二〉慧慈的心聲
因家暴離開夫家,如今保護令已取消快兩年了,目前因小孩與爸爸互動還不錯,為了孩子好,很想回夫家,但以前因婆媳及大小姑問題,又加上雙方親家不和才導致家暴問題,也因當初家暴報警,夫家很不高興,全怪罪到我身上。丈夫很孝順,就是不肯搬出來,如今都是我去看孩子,還得看婆家人臉色,很累。
問過先生可否回去,他要我先別回家,怕又有問題,但拖了好久,他也沒離婚意願,主動提離婚似乎不利,加上我憂鬱症復發,正在治療中。我的情緒問題因探望小孩開心而緩解,也開始接觸宗教信仰,甚至做些零工賺取生活費,因先生給的生活費不多。回到娘家住,除了爸爸沒人支持,我感覺好無助,人生無趣!
《專家的意見》
夫妻做不成還能做朋友,能給孩子心靈上的完整感
以上兩個案例都是婚姻受害者的告白,走出婚姻,不再與那個不會體貼不知珍惜的男人生活,婚姻中的問題看似不再存在,新的煩惱卻又出現。原本是要過新生活,卻被新問題攪得越不安、焦慮,甚至鑽牛角尖。負面情緒積得太滿,快要不能負荷了,乃萌生求助婚姻諮商之心。
以佳蓉的狀況而言,也許旁觀者會覺得她小題大作,既已離了婚,就無夫妻之情,前夫探視孩子也是應該的,她何必因躲避前夫而犧牲自己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呢?只是佳蓉的確在婚姻中受了很多委屈,受盡煎熬終於離婚,決心將前夫徹底趕出生活,試圖忘卻過去的不愉快,開始新的生活,因此她一千萬個不想見到前夫,以免勾起傷痛,這是可以瞭解的。
佳蓉很努力在過新生活及修復自己的心情,只是成人子女的婚姻解組對於娘家婆家來說也都是不容易的,先前建立好的親情、友情要重新調整。雖然原生家庭通常都會主觀地衛護自己的子女,對他們離異的伴侶沒給好臉色或有敵意,但也有像佳蓉父母這樣之人,疼愛孫子也尊重前女婿,也許他們具有傳統觀念,「男人出軌是可以原諒的,只要他把家裡顧好就好」,所以他們希望能維持成人友誼,並協助促進父子親情。而孩子的爸可能也因感動於前岳父母的接納、善待及溫暖對待,也願意維持良好互動。
孩子養在娘家,前夫與孩子及娘家父母相處愉快,佳蓉應覺得欣慰,何況前夫並未糾纏或騷擾前妻,他真的是去探望小孩、問候前岳父岳母,因此佳蓉可以用正向思考來接納此事,理想而言,離婚夫妻若能一起與孩子相聚,也是一種典範,夫妻做不成還能成為朋友,也能給孩子心靈上的完整感,但現實生活中,人有太多的情緒,很難做到此境界。
因此,佳蓉在同意前夫週末探視的時間不要出現即可,她周五留在宿舍晚一天回娘家的決定,對她離婚後的心理調適目前是有益的。晚一天回去看孩子,固然少了一些與孩子相處的時間,但她心理壓力減低,心裡會舒服些,而且讓父子單獨相處,他們也會自在些。
離婚四年,佳蓉離婚後的調適並不良好。一般而言,兩年是調適期,她拖到現在才求助諮商,為時並未晚,只是她讓自己忍受太久了。離婚後調適的最高境界是原諒、寬恕、觸景不生情,及因孩子福祉而成為淡如水的君子之交,這當然需要時間、認知完整及領悟,佳蓉可以一步一步地走向心理健康,順暢人生。
佳蓉與娘家的關係密不可分,所以她必須與父母溝通,表示尊重他們與前女婿的情誼,只要他是真心對待兩老,但也請父母尊重女兒的感覺及決定,不要再說她小心眼不近情理,以防孩子聽到會產生誤解,也請他們認清事實,兩人是絕無可能復合了。
藉由諮商排解情緒、產生自信與力量,重新找出生活的意義
再看慧慈的案例。她的情況是歷經家暴,沒有婆家支持與關心,又因保護自己而報警,得不到婆家人諒解,且丈夫又向著婆家,心不在她身上,她當時能做的就是離開先生與小孩,走出婚姻,取得保護令,暫時獲得人身安全與自由。然而小孩不在身邊,娘家人又只有父親支持,心中苦悶可想而知。孤單無依又思念孩子,加上又沒經濟基礎,日子難過,情緒無處宣洩而得了憂鬱症,非常值得同情。
但慧慈很勇敢,一直掙扎著想要走出過往的不幸。她接受治療按時吃藥,想要以好模樣去見小孩,看到小孩讓她心情變好,也因尋求信仰而自心中產生力量,還打零工賺錢,其實她已經走出第一步,開始新的人生了。只是她還籠罩在悲傷的情緒中且缺乏自信,非常需要有人拉她一把,這時,諮商師就可以幫助她排解情緒,產生自信與力量,重新找出生活的意義。
即使保護令已取消,當年的家暴必定是事實且很嚴重,雖然時間會沖淡痛苦也能療傷,但自慧慈先生目前的言行看來,他家人仍不肯接納她回去,他也無意願。先生跟他家人本來就是一國的,明知慧慈想家是為了孩子好,也不願意再接納她,他們大概認為讓慧慈回去看孩子就已經是大恩惠了。
夫妻倆目前只因孩子而有些微互動,先生雖然沒有怒言相對拳腳相向,但也不想和慧慈重修夫妻之情,更未自母親的天性及孩子的福祉來設想,這種丈夫及這樣的婆家,慧慈再回去也不會有好日子過,還有可能自取其辱,但慧慈就因為太想念孩子而無法看到整個大局。
其實慧慈可以不要過得這麼愁雲慘霧,越思念就越心酸。她應該往好處想,她還可以見到孩子,他們當然會認媽媽、渴望見媽媽,婚姻雖有名無實,但她永遠是孩子的母親。現在的慧慈其實已經苦盡甘來,孩子在婆家受到好的照顧,慧慈若硬要回去,沒幾年孩子長大有自己的生活,到時慧慈想要再走出婚姻,那時就連孩子都不會諒解了。
沒有先生的經濟支援就只有靠自己,好在先生還有給微薄的生活費,慧慈不妨自己先站穩腳跟,從打零工到全職工作慢慢來,也尋求社會支援與資源,等到情緒穩定、生活平靜、經濟也能完全獨立時,她就會變成另一個成熟有自信的人,那時就有能力及判斷力來決定要不要離婚,而她的諮商歷程正可以幫助她轉換心情早日成長。
學習正向思考,化負面情緒為正面情感
從正向心理學的觀點來看,佳蓉及慧慈都可以學習正向思考,化負面情緒為正面情感,有三點原則可循:
1.要明白、接納和面對自己的負面情緒,如佳蓉的焦慮、嫌惡、不平,慧慈的傷心、難過及憂鬱,想辦法去處理,不要責怪自己,也不要記恨他人。
2.想一想、變一變,反思自己「自我挫敗」的話語是否常掛在嘴邊,如「我真倒霉又碰上前夫了」、「這個人害我半生還不夠?」或者「 孩子好可憐,沒有媽媽!」、「沒有人喜歡我、關心我」等,消極且不合理。她們必須嘗試改變那些不合理的想法,多對自己說些進取的話語,自我激勵!
3.學習欣賞自己,平日多留意及發揮自己的長處,可以建立自信心去面對問題。
每個人都有煩惱,婚姻的問題最煩人,因為是人際問題、家庭關係,許多女性在婚姻中不快樂,既然走出來了就要過不一樣的生活,與其與不合適的男人一起過,還不如單身過自己的日子,一樣可以幸福開心,這都在一念之間,化煩惱為考驗,走過困難而成長!
本書特色
可讀性──本書故事中的問題多是常見且真實的,讀者或許不曾親身經歷,但類似的情節或許就發生在週遭親友身上。作者以說故事的方式陳述每個案例,沒有艱澀的文字,輕鬆讀來能從中獲益良多。
實用性──本書收錄多個常見的家庭及伙伴關係問題,包括:夫妻、婆媳、親子、姻親、情侶等,每個問題作者都仔細分析,深入探討,讓深受其苦的當事人撇開負面情緒,看清癥結,並引導解決之道。
專業性──作者為心理學博士、資深婚姻諮商專家,擁有性教育師/性諮商師雙認證,擔任婚姻諮商師20多年,輔導過無數個案,實務及教學經驗豐富,並長期擔任報紙及多家雜誌情愛婚姻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