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一本台灣社會住宅圖文演進史
社會住宅的樣貌如何隨政權而改變?
為何對你我而言,仍是一屋難求?
專文推薦
財團法人臺灣博物館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蕭宗煌
台灣現代建築學會會長暨中原大學副教授 黃俊銘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王俊雄
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名譽教授 傅朝卿
走進台灣建築最貼近歷史脈動的一頁
從不同年代的公宅風景,看懂近百年的都市規劃
住房是集體消費商品?還是確保人民基本生存權利的必需品?
我們真的住者有其屋嗎?
房地產商炒作土地、墊高地價,都市裡仍一屋難求,
人口高齡化更讓居住偏好發生變化,新二代宅又會是什麼樣?
住宅是掌握台灣人民日常生活的每一面向,從飲食、睡眠、如廁到祭祀,無不與它有關。但是,擁有自宅只能成為一場華麗的美夢嗎?居住正義似乎根本無法落實。
從日治時期開始,經過戰後美援時期,直到如今;從公營住宅、營團住宅、節約住宅、美援國宅、集中興建國宅,到經濟住宅、國民住宅,及目前的社會住宅;政府大量積極興建公共住宅,原因無他,只因公宅是負有政策任務的公共住宅營建,它是基本人權而非自由市場下的商品。
儘管百年來的歷史實踐,住居治理仍然擺盪於平價、合宜、社會、貧民住宅之間,而缺乏對台灣公共住宅一個明確的定義,究竟民眾需要怎樣的住屋?政府和建築師想要設計出什麼形式的住宅與社區?政策和現實之間又該如何取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