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發聲發生:改變世界從讓底層邊緣人發聲開始——第四世界平民大學五十年紀實 | 拾書所

讓發聲發生:改變世界從讓底層邊緣人發聲開始——第四世界平民大學五十年紀實

$ 252 元 原價 320
  ◎如果你質疑:發便當、發毛毯就是在幫助窮人嗎?那你在這本書裡會得到啟發。
  ◎貧窮是結構性的問題,然而政府的救濟措施為什麼都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你體驗了飢餓,為什麼對窮人來說遠遠不夠?
 
  從巴黎開始的「第四世界運動」投身於幫窮人發出自己的聲音,在一九七二年成立了平民大學,多年來已經遍布歐洲、北美、中南美洲,還有亞洲的菲律賓,影響許多國家的立法。
 
  類似的平民大學的理念在法國起源很早,但是相繼失敗。原因是那些努力都是出自知識菁英由上而下,因此虛假空洞,流於做白工。
 
  然而,一九七○年代開始,由第四世界發動的平民大學從一開始就不是讓窮人在一起抱怨生活、抱團取暖。創辦人若瑟神父便說過,「如果沒有外界的人來參與,那就關掉平民大學。。」
 
  在第四世界大學裡,永遠是讓最貧窮的最優先發言,而不是讓練習發聲熟練的人霸住麥克風。
 
  在平民大學,出席者開始討論自己切身的處境,包括因為貧窮,孩子被政府帶走:因為貧窮,住在環境惡劣的貧民窟裡。貧窮者一開始不知道怎麼跟沒有貧窮經驗的人分享,透過四種身分的參與者——學會說出自己的處境,彼此分享資源,去動手解決面臨的生活難題。 
 
  平民大學的平民是包括所有人,大學指的是學習的地方,因此而設計了四種投入身分不同的角色,包括赤貧者、活水成員(赤貧者過來人回過頭來積極參與平民大學)、持久志願者(投入赤貧者的日常生活並建立信任關係)和盟友(無赤貧經驗的社會人士帶著自己的專業向窮人學習)。在這種情況下,讓社會上「擁有鬧區房產的人民」和「流落街頭的人民」齊聚一堂,相互學習,從而變得更有人性。
 
  如果,沒人相信窮人擁有知識和能力,沒有人與他們一起、淬鍊出他們獨特的訊息和語言,社會往往在他們身上只看到匱乏和需求,窮人的聲音怎麼可能被聽見?

本書特色

  本書是第四世界幫助赤貧者發聲的具體操作:把窮人從被視為問題的個人,翻轉成為值得被聆聽的群體。幫助窮人不能只解決個人問題,更要讓邊緣群體對社會發聲,從集體互助中,獲得力量。

名人推薦
 
  台大台灣文學所孫大川教授
  政大社會工作研究所王增勇教授
  作家林立青
  靜宜大學社工與兒童福利系教授陶蕃瀛
  五味屋創辦人顧瑜君教授
  「人生百味」共同創辦人巫彥德
  芒草心慈善協會秘書長李盈姿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