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人散事 | 拾書所

離人散事

$ 270 元 原價 300
越境凝視、邊界書寫
再現離人的飄蕩身影和中介境遇
 
  這是一部流離之書,承載著銘刻在作者身上的記憶故事。鄧湘漪的觀看、思索及寫作,來自於她流轉的多重角色及身分認同,諸如國際非政府組織成員、跨文化田野工作者、在島內離散的花蓮人。
 
  由奇異人際頻率聚攏而來的各色離人散事,穿越了二十多載悠悠歲月,交織成三個界限相融的篇章——置身於異、錯身於同、側身於藏。以國界之外的生活所見所思為始,續而刻劃棲身邊緣的國界之內的生命,最終叩問跨越國界的生存如何可能。
 
  鄧湘漪往返邊境、移動不輟,就像是隻身搭乘一班班非預期的公車,與各路奔波飄零的離人相逢交會。隨著她廣袤深邃的視野,走進似遠又近的離散世界,閱讀她筆下一則又一則的人間片斷,讓我們不期然地想到了自己。
 
好評推薦
 
  當幽默被懸置的時候——《離人散事》的開頭,是已經在學院裡任職的鄧湘漪,面對稚嫩天真學生的行動提問,鄧老師露出了心底話「因為會累」。這種「心累」的精神,大致上貫穿了全書,也同時描繪出一個善思索的助人工作者的生命基調——讓世界的不公義與離散穿透身體與心腦,做出大局下有限的反應和對策。世事如此,快樂是被容許的嗎?她沒有回答讀者,反而選擇站在一個思索紀錄的位置,寫行腳與工作之熱眼旁觀。觀看與陪伴流亡角色的同時,品嚐身為田野地中他者身分的孤寂與自由,和一碗永不讓自己失望的大蒜醬油麵條。——毛奇╱《深夜女子的公寓料理》作者、飲食文化工作者
 
  讀湘漪的文字會讓人深切感觸「離」的處境,不管是柬埔寨無家者的「離」、在東南亞從事發展計畫與社服工作者的「離」、在印度、台灣藏人的「離」或是外籍配偶的「離」。每個「離人」背後都有一段不管自願或非自願,從熟悉的生活中割離,到未知與陌生的環境再次開展新人生的故事。湘漪的文字生動地捕捉了這些離人驚險萬分的遷移敘事,像器官移植的異地嵌合過程。一方面帶我們看進了充滿弔詭、矛盾、失語、格格不入卻又成為常態的離人日常,另方面又照出我們自以為的習以為常。湘漪的筆一直追著身為人所經歷的共同,把自己回歸到最初,在生活無可避免的失態與荒謬中同情自己也同理別人,一字一句充滿溫潤卻又詼諧有趣。——方怡潔╱清華大學人類學所副教授
 
  破碎、離散真實地體現在《離人散事》的故事與書寫方式中。閱讀時隨之起伏,也隨之抽離,這些都是正常的,我們本就不該抱有能活在縝密系統的期待。既然斷續才是世界真實的樣貌,我們不妨拾起碎片,檢視其掉落之處,學習修復,或欣賞其閃耀的稜角。《離人散事》是本這樣小心珍藏著世界真實碎片的書。——朱剛勇╱《街頭生存指南》共筆作者、人生百味共同創辦人
 
  當生命企求一個邊界清楚的棲身之地,身心的追尋卻總在如湘漪說的,「既不是這裡,也不是那裡」、「既非起點,亦非終點」的移動處境裡。湘漪的文字沒有激情的吶喊,但卻真摯地道來那些離散在東南亞、南太平洋島國、歐洲、南美、南亞、台灣等地,不同族群人們的生命敘事。文字來自湘漪自身跨國移動經歷中與這些人物遭逢的片段,看似閱讀離散人生的種種,作者其實也回望自身,藉此也帶著讀者回望自己,那些我們都期盼「創造一個可以安身立命的位置,一起歸位」的歷程。——洪伯邑╱《尋找台灣味》主編、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流亡日日的鄧湘漪在本書中,以自身二十幾年來穿梭國境、轉換行動位置觀看周遭的經歷,來回探視自我擺盪的內在狀態與變動危殆的外在世界,以文字凝煉出「離」、「散」的此世感受。——黃克先╱《危殆生活》作者、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