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考察都市或是東京的人不可不讀的作品,一部所謂的經典!」
──川本三郎(作家,藝文評論家)
◇⊱—「三得利學藝獎」得獎作品—⊰◇
◇⊱—「江戶東京學」經典之作—⊰◇
當代的東京具備了哪些特徵?
建築與都市史的研究者陣內秀信,
將東京開闊的地景,套疊江戶、明治、大正昭和時代的地圖,
化身為都市偵探,以「空間修辭法」為題,
藉由散步漫遊與划船行舟自在地踏查,
帶領讀者解開這個東方大城的空間之密。
提起東京,多數的談論皆以其新穎前衛與多采多姿為焦點,
雖然在關東大地震與東京大空襲之下,
東京不似歐美同級都會,充滿許多沿用百年的建築與建設,
儼然是一座失去歷史面貌的巨城……,
然而,江戶時代即已漸漸成塑的都市鶵形,
至今仍可在各方各面見著蛛絲馬跡,
只是,沒有行家點明,即使本地人也難以與舊時作上連結。
東京,充滿活力、貌似混沌卻又具有某種穩定秩序與結構,
似乎存在著不可思議的魅力,讓人不禁期待在其中探遊尋索。
本書作者陣內秀信留學義大利學習建築,
返日後以其威尼斯等地的研究經驗,於此展開了踏查。
人們在動畫電影見著了坂道名場景,旅遊時便會拍張「到此一遊」照;
逛遊淺草或下町,可能來段水上巴士行旅,又或者賞覽水渠兩旁的櫻花;
更別說東京的大街並非棋盤陣列,而是眺望富士山的離心式結構,
這些景況其實皆是江戶時代依著自然空間運用的遺緒。
低樓層的高密度民宅與建築,見證了國家力量與財閥支撐建設的基本都市樣態,
而多樣化與創造性的運用與人為構建,更呈現出近代民主社會的蓬勃發展。
陣內秀信切分東京為江戶城東邊的「下町」,以及西面等其他區域的「山手」,
分取了江戶、明治東京、大正昭和三個時間區塊,
由歷史觀點來了解東京如何演進至今日獨一無二的樣貌,
掌握了更趨近東京深層結構與意義的線索。
山手到現在還保有懸崖、坡道與森林,下町留有渠道及橋樑,
逐一追溯就能明白,東京各處「場所」仍留著江戶的痕跡,
且其不光被視為過往的遺產,至今也持續在生活空間中運用;
也能體會東京這個「場所」是具有歷史連續性、蘊藉深厚的市街。
東京,匯集了種種人類行為堆疊而成的意義與記憶,
在這樣的都市空間「田野調查」,從「比較」的視點解讀其獨具的「結構」,
這個方法本身就是一種人類學的取徑。
「東京空間人類學」一稱,即蘊含了作者嘗試以新視點關照東京的意念。
挖掘並認識東京都市空間的沿革及其在景觀上所顯現的都市特質,
將為今後在探討東京之際,奠定最根本且共通的基礎。
能夠解讀東京,那麼面對日本甚至世界各地的城市都將游刃有餘。
本書所著眼的,是解析都市基層中由歷史與文化交織形成的機制,
這樣的角度今後也將日益發揮作用。
讀閱這本書,你看到的並非一個橫空出世、鶴立亞州的東方大都,
而是與舊時江戶以及各個不同進程具有延續性的有機城市。
現代東京,依恃著怎麼樣的自然條件與空間?
又是如何從一個「水都」逐漸複合長大的?
本書給了對於東京、甚或日本擁有興趣的讀者,
一趟富含歷史氣味的都市偵探踏查之旅。
好評推薦
文化並非追求嶄新的事物,而是重視歷史的連續性。
陣內秀信並非藉由名勝遺跡或威權建築來觀察都市,而正是透過十字路口與巷弄等人們日常生活的場所。對他來說,都市或建築本身絕對不是無機的存在,而是經由居民純熟地運用而初次有了生命。──川本三郎,作家、藝文評論家,著有《我愛過的那個時代》、《現在,依然想念妳》等。
在廣闊的東京,高密度搭上大比例的低樓層開發之下,似乎已不見地形或海洋的跡痕。這使得東京成為許多西方人難以理解的城市;或許,對於很多日本人也是。陣內秀信向我們展示了今日的東京如何植根於它的早期發展,以及現今的街道、水路、土地利用與建築類型,又是來自哪些仍可得見的過去。跟著陣内秀信一起散步或者划船行舟,你才能看到昨天是如何成就今日的。這是一部陣內由愛出發的作品,將好幾個世代在這個空間裡連結在一起。──艾倫.雅各斯(Allan B. Jacobs),著有《城市大街》(Great Streets)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