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紀前半葉英國美學史:美學起源×各派名家×詳盡析論,從文藝復興的遺緒到美的確立,研究西方美學必讀之作 | 拾書所

十八世紀前半葉英國美學史:美學起源×各派名家×詳盡析論,從文藝復興的遺緒到美的確立,研究西方美學必讀之作

$ 379 元 原價 480
從「美」的學問出發,
一口氣理解「美」的哲學,
除了懂「美」,更能創造「美」!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美」,這個看不清也摸不著的存在,
人們應該如何定義?又要如何欣賞呢?
 
  【如何定義「美」?】
  對於西方近代美學源於何時,學者們大概沒有異議,即18世紀。
 
  一般認為,鮑姆加登(Alexander Baumgarten,1714~1762)於1750年正式出版《美學》一書,象徵著美學這門學科的成立,而此前他在1735年出版的博士論文《詩的哲學默想錄》中,就已經提出了「美學」(aesthetica)一詞。
 
  鮑姆加登認為,美學是感性認知的學問,美就是感性認知的完善。
 
  【何謂「美」的本質?】
  沙夫茨伯里:富有秩序的形式就是美。
  柏克:「美」和「崇高」是截然不同的概念。
  哈奇森:「美」可以分為「相對美」和「絕對美」。
  休謨:「美」是一種心靈狀態。
 
  【「醜」又是什麼呢?】
  「畸形不過是美的缺乏,或者沒有達到我們對異類事物所期待的美。」
 
  在哈奇森看來,某種形式與利弊之間並沒有必然的關聯,這種關聯很多時候是來自偶然,只要我們真正了解了一個物種的生存規律或某種事物的用途,這些事物的形式就不再顯得醜陋。
 
  飛禽猛獸、狂風暴雨、懸崖峭壁初看之下是醜的,但是一旦我們明白它們對我們不會造成危害,反而會成為快樂的原因。
 
  一個相貌醜陋之人,如果我們發現他內心善良,那他的相貌也就不再令人生厭。由此,哈奇森證明人的美感是普遍的,不存在根本上的差異。
 
  【休謨:趣味無爭辯】
  到了18世紀,與情感密切相關的審美問題成為人們競相討論的話題,「趣味」變成了一個流行的詞語,然而趣味所包含的模糊性和神祕性也一併留存下來。
 
  休謨撰寫〈趣味的標準〉一文,試圖釐清「趣味」這一概念;然而這篇文章卻受到眾多學者的激烈批判。為什麼?
 
本書特色
 
  本書探討18世紀英國美學的起源與發展。透過各個名家、不同流派對「美」的討論,不只能深刻理解西方美學的沿革與影響,更能從中理解到各式各樣的美感經驗,以及它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