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來說,探究催眠就是探究意識存在,就是探究人類受苦與療癒的根本由來。」--李維倫
在精神分析誕生之始,催眠現象就參與其中,但一直沒有適當的理論說明;另一方面,於學術與專業殿堂之外,如台灣的民間宗教療癒場域,各種意識轉化催眠技術亦不斷地獲得演繹,用於撫慰人們的痛苦。
《存在催眠治療》以台灣本土文化與療癒現象為基礎,結合存在現象學的理論視野與催眠治療的具體操作,並經歷現象觀察、理論建構、與具體實作而形成。本書首先指出人情倫理在華人社會中的重要地位,而心靈的受苦實是倫理的受苦。在此視野下,本書綜論存在催眠治療的發展歷程,闡述其理論大綱與治療機制,包括倫理照顧的心理治療架構、談話治療現場的雙重性結構、意識的三重構作理論,以及完整實作案例等。
存在催眠治療視意識狀態為存在狀態,其所依賴的意識理論也就是關於人之存在的一般性理論。以語意、圖像與體感等三種意識動作所構成的意識三重構作理論,是存在催眠治療所獨創。本書呈現了以圖像意識的鏡映運作與榮格心理治療對話;以氣的身體經驗映襯體感意識與空間;以甘德林的澄心法呼應體感意識的療癒運作;以禪境經驗的意識樣態來揭露語意意識的運作特徵,從而提供了意識三重構作理論的的完整勾畫。最後,本書的另一重點在於存在催眠治療與其他心理治療學派的對話,藉以顯示此一原創心理治療理論與其他學派的可溝通性。
本書特色
★第一本從華人觀點研究寫作的存在催眠治療專著,學理案例兼顧
★結合現象學、存在心理學與催眠的心理治療法,值得一讀
共同推薦
王浩威 | 精神科醫師、作家
呂旭亞 | 榮格心理分析師
宋文里 | 國立清華大學榮譽退休教授、輔仁大學兼任教授
汪文聖 |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退休暨兼任教授
林耀盛 | 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翁士恆 | 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張沛超 | 心理治療學家、哲學博士
張凱理 | 台齡身心診所主治醫師
曹中瑋 | 資深諮商心理師、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退休副教授
黄素菲 | 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兼任教授
彭榮邦 | 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副教授
楊 蓓 | 法鼓文理學院特聘副教授兼生命教育學程主任
(依姓氏筆畫排列)
從「中西有別」到「當下生活」的本土心理學知識發展的再啟蒙歷程,進而納入有情感質地的、滋味的、歷史的、地理的本土心理學,對學術社群多少已有醒悟。但就日常生活而言,「回到當下生活」並非易事,透過李維倫教授多年淬煉的《存在催眠治療》一書,無論是理論對話或案例引述,開放地邀請讀者踏上倫理療癒旅程,成為人文臨床身心實踐的同行者。
林耀盛(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讀維倫教授新著,如師在側,如友在鄰;不「催」亦不「眠」,自在舒暢。
張沛超(臨床心理學家、哲學博士)
此書像是佛教中的禪宗,希望直指人心,卻又必須另闢蹊徑地以文字來論述,維倫試圖在「不立文字」和「不得不立文字」之間搭建起一座橋樑,其心可泣,讓人心動!
楊蓓(法鼓文理學院特聘副教授兼生命教育學程主任)
在精神分析誕生之始,催眠現象就參與其中,但一直沒有適當的理論說明;另一方面,於學術與專業殿堂之外,如台灣的民間宗教療癒場域,各種意識轉化催眠技術亦不斷地獲得演繹,用於撫慰人們的痛苦。
《存在催眠治療》以台灣本土文化與療癒現象為基礎,結合存在現象學的理論視野與催眠治療的具體操作,並經歷現象觀察、理論建構、與具體實作而形成。本書首先指出人情倫理在華人社會中的重要地位,而心靈的受苦實是倫理的受苦。在此視野下,本書綜論存在催眠治療的發展歷程,闡述其理論大綱與治療機制,包括倫理照顧的心理治療架構、談話治療現場的雙重性結構、意識的三重構作理論,以及完整實作案例等。
存在催眠治療視意識狀態為存在狀態,其所依賴的意識理論也就是關於人之存在的一般性理論。以語意、圖像與體感等三種意識動作所構成的意識三重構作理論,是存在催眠治療所獨創。本書呈現了以圖像意識的鏡映運作與榮格心理治療對話;以氣的身體經驗映襯體感意識與空間;以甘德林的澄心法呼應體感意識的療癒運作;以禪境經驗的意識樣態來揭露語意意識的運作特徵,從而提供了意識三重構作理論的的完整勾畫。最後,本書的另一重點在於存在催眠治療與其他心理治療學派的對話,藉以顯示此一原創心理治療理論與其他學派的可溝通性。
本書特色
★第一本從華人觀點研究寫作的存在催眠治療專著,學理案例兼顧
★結合現象學、存在心理學與催眠的心理治療法,值得一讀
共同推薦
王浩威 | 精神科醫師、作家
呂旭亞 | 榮格心理分析師
宋文里 | 國立清華大學榮譽退休教授、輔仁大學兼任教授
汪文聖 |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退休暨兼任教授
林耀盛 | 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翁士恆 | 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張沛超 | 心理治療學家、哲學博士
張凱理 | 台齡身心診所主治醫師
曹中瑋 | 資深諮商心理師、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退休副教授
黄素菲 | 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兼任教授
彭榮邦 | 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副教授
楊 蓓 | 法鼓文理學院特聘副教授兼生命教育學程主任
(依姓氏筆畫排列)
從「中西有別」到「當下生活」的本土心理學知識發展的再啟蒙歷程,進而納入有情感質地的、滋味的、歷史的、地理的本土心理學,對學術社群多少已有醒悟。但就日常生活而言,「回到當下生活」並非易事,透過李維倫教授多年淬煉的《存在催眠治療》一書,無論是理論對話或案例引述,開放地邀請讀者踏上倫理療癒旅程,成為人文臨床身心實踐的同行者。
林耀盛(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讀維倫教授新著,如師在側,如友在鄰;不「催」亦不「眠」,自在舒暢。
張沛超(臨床心理學家、哲學博士)
此書像是佛教中的禪宗,希望直指人心,卻又必須另闢蹊徑地以文字來論述,維倫試圖在「不立文字」和「不得不立文字」之間搭建起一座橋樑,其心可泣,讓人心動!
楊蓓(法鼓文理學院特聘副教授兼生命教育學程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