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生,想和相處舒服的人在一起:談生活,談人生,談格局,歐陽健舒的人生哲學 | 拾書所

餘生,想和相處舒服的人在一起:談生活,談人生,談格局,歐陽健舒的人生哲學

$ 210 元 原價 300

人生是場馬拉松,計算好自己的體力,按照自己的節奏跑,
我們的身後還跟著許多人,不用著急衝刺。

 
 
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
如果一個人在該磨練的年紀,只是選擇默默做一顆螺絲釘,而沒有發展自己的能力,其實是很吃虧的。我有很多朋友上班「摸魚」、下班「躺平」,覺得自己占了很大的便宜,但最終發現,時代拋棄自己的時候,是連一聲招呼也不會打的。

我知道有很多人會說,這是自己的選擇,他們就選擇了那樣的生活方式。但是這樣的生活方式,年輕的時候也許還好,但一旦生活的風浪來襲,他們又將用什麼樣的籌碼去應對、去抵禦呢?

生活本身就像是一條奔騰向前的河流,不會因為我們留在原地,就為我們駐足。如果我們選擇當工作之中的「螺絲釘」,而不是「CPU」的話,等到螺絲生銹了,別人要更換新的「螺絲釘」時,你就會失業。 
 
├ 作者序 ┤
躺平了,世界就會變好?

我年輕時和多數人差不多,將技能當作幸福的保障。在中山大學的數年中,在諸多良師的指導下,我探索自然環境與經濟學,形成了自己的一些觀點和立場。

隨後,我逐漸發現,比起外在環境,人們更容易受到內在環境(在此我稱之為心性)的影響,而對後者的追尋,一方面促使我寫下了《直覺力》、《潛意識之謎》、《焦慮心理學》等書,另一方面,使我對中國的優秀傳統智慧產生了興趣。

《論語》凡二十篇、四百餘章,大多講修身、齊家、治國之事,唯〈先進.26〉有些特別。孔子與眾弟子坐而論道,讓他們各自陳述自己的志向。曾皙對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暮春時節,穿上薄衫,找幾個成年人、幾個小孩子,在沂水裡游泳、在高臺上吹風,一路唱著歌走回來。這有什麼稀奇的呢?為什麼孔子偏偏此時長嘆,對曾皙的想法表示贊同?

大家講「棒喝」,我們不妨棒喝一下:你上一次體會到類似的心情,是什麼時候?你是不是經常感到困惑,不知道自己應該做點什麼?是不是時時覺得疲憊,好像有一張無形的羅網籠罩著自己?是不是哪怕在跟親人、朋友相聚的時候,仍然內心翻湧,恨不得立刻逃離?

新聞報導裡,焦慮、抑鬱乃至自殺的人,越來越多了,而更多的人,似乎沒有意識到自己出了問題。現代文明像一隻巨獸,一方面給了人們劈開高山、踏破虛空的能力,另一方面,散播著名為「當代」的疾病。

其一,看不清現實。
古代人到了二十歲,便要行冠禮,表示自己已經成年了。現代人沒有行冠禮的習俗,連成年的年齡都變得含糊起來。二十多歲、三十多歲還在讀書,實屬稀鬆平常。因此,有一些學生心態,也在情理之中。一、兩萬元的月薪看不上,相貌平平的伴侶看不上,不是每日鮮亮的生活,似乎根本不值得過。不過,生活不會因此格外善待某個人。

《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說,有一個亙古不變的真理──人生苦難重重。長大成人意味著離開父母的庇護,正視生活的衝擊。買房子要花錢,租房子也要花錢,一瓶油、一把米都要花錢。與之相對,賺錢的辦法則不是那麼容易。

2021年,在中國考研究所的有三百多萬人,考公職的也有一百多萬人,幾十上百個人爭奪一個名額,只為穩定的飯碗。這就是現實,冰冷、粗糲,必須正視的東西。

其二,抓不住問題的本質。
馬克思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從大的方面來看,我們當然是平凡的;從小的方面而言,每個人都是其世界的主角。你怎麼樣,你的世界就怎麼樣。如果你想讓自己的世界好一些,就必須做出一些改變,努力解決種種問題。

從某個角度來看,生活就是一個不斷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過程。現代教育過分注重可以量化的技能,以至於很多人缺少普世的智慧。遇到問題不知道觀察、不懂得思考,不能從前人的智慧中吸取養分,久而久之,有些人甚至以「躺平」自嘲。躺平了,世界就會變好?問題像是田間的雜草,不理它們,只會讓它們更加旺盛。等到顆粒無收的時候,已是悔之晚矣。

其三,在人際關係中優柔寡斷。
子夏因為兒子去世而失聲痛哭,「我沒有什麼過錯,為什麼會遇到這種事。」曾子生氣地說:「你怎麼會沒有過錯呢?西河的人們只知道你、不知道我們的老師,這是你的第一個過錯;父母去世之後,你沒有告訴別人,這是你的第二個過錯;等到兒子死了,你就哭瞎眼睛,這是你的第三個過錯。」

子夏很是服氣,丟開手杖向曾子下拜:「我錯了,我離群索居,已經太久了。」

放在今天,曾子恐怕會被認為不近人情,子夏為何要服氣,為何要下拜,千百年來的人,為什麼都讚頌他呢?因為,曾子敢於堅持原則,他由道心做出了自己的選擇,勇於承擔選擇的後果。現代人交朋友的手段遠比那時多,與朋友相處時的心態,卻偏偏缺了簡明。一時嫉妒,一時不屑,疏遠了會怨憤,離太近又擔心不便──帶著一腦門的心思跟人打交道,怎麼可能快樂?

看不清自己、抓不住問題的本質,以及在人際關係中左右搖擺,這是現代最常見的三種「疾病」。身體出了毛病,去醫院看一看,多半能有滿意的結果;此三者,卻互為表裡、互相影響,使人們,尤其是年輕人,在不知不覺間「病入膏肓」。到了那時,縱使時間和金錢上有些餘閒,又怎麼可能體會曾皙的快樂呢?

其實,我們不妨逆向思維一下:古代那些英偉的人物,若是到了現代,將想到什麼、做些什麼?

孔子見到高樓大廈,肯定會感慨。古代建築,高不過幾層,建築時間長達數年;而現代建築,以鋼鐵為筋骨,以水泥為血肉,短短幾個月就能高聳入雲。他卻不會特別震驚,因為此中的道理,他早就明白了:仁之於人,便是筋骨,「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具體到每件事上,只需要將核心原則,放到特定情境下檢驗一番,比如,「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莊子若是成了白領,也會比一般人快樂。何哉?因為他懂的「物物而不物於物」。還沒發生的事情,犯不上焦慮;急著要做的事情,專心處理即可;每一件事,都有其規律,只要按照規律的要求去做,就能駕馭問題,而不是如很多人一樣被問題役使。人際關係也是如此,與其嫉妒別人有、笑話別人無,倒不如想一想,他們對於規律是個什麼態度,自己能從中學到些什麼。

一輩子最重要的道理,幾千年前便被論述過了。諸多現代病的根源在於,人們不是忘記它們,就是不知道怎麼正確地運用它們。正如《衡州新學記》所說,書生們誇耀自己喜歡讀書,實則只是喜歡中舉,一旦當了進士,立刻將先前所學統統丟掉,等到問題到了眼前,又怎麼可能按照先人教導去做呢?

我經營著幾家小公司,時間甚是拮据,誠然距離孔孟、李莊甚遠,原不該耳提面命、做吃力不討好的活,奈何在生活與工作中,時常接觸到罹患現代病之人。他們的痛苦如此真切,他們追尋的答案卻這般簡單,實在令人心有不忍。於是,我以自己的見聞為主軸,列舉了當代人的種種困惑,具體到每個問題,我將自己當作先賢與當下之間的橋,希望能從我的所思所想中,為他們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便有了這本小書。

橫渠先生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本書的志向沒有那麼大,只不過希望讀者,尤其是青年朋友們,能從中瞭解一些先賢之語,掌握一些先賢之心性,在生活的消磨之中,慢慢培養出自己的道心。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