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血脈相連的陌生人:寫給肩負照護父母及養育子女雙重責任,每日辛苦生活的你 | 拾書所

我們是血脈相連的陌生人:寫給肩負照護父母及養育子女雙重責任,每日辛苦生活的你

$ 300 元 原價 380
隨著人生進程,我們將面臨哪些心理課題?
成年後,家人間的最適距離該如何拿捏?

擁有十年以上專業諮商經驗的心理師,以真實案例解析,
陪你理解家人這種病,一起突破相處上的困境。

  他們是第一次當父母,而我們也是第一次為人子女。
  「我就是我,而你是你。」──即使是家人,也不存在理所當然的應該。

  「沒有你,我什麼也做不了。」
  「如果沒有我的幫助,你能有今天嗎?」
  「你要是知道我為你犠牲多少,就不會這樣對待我。」

  你曾因父母的一句話,感到罪惡不已,
  進而讓你不得不捨棄自己的情緒和想法嗎?

  這本寫給照護年邁父母的子女們的心靈撫慰之書,
  希望能陪伴讀者探索以下的課題:

  1→理解父母進入「退休期」的失落,而他們的現狀,就是你的未來。
  2→看見成年子女正背負的重擔,給予同理與自我覺察。
  3→親子間的界線何在?如何建立起彼此心理的安全距離?
  4→學習修復關係:自我表達對話法、停止責怪、找出自我價值。

  以「先理解,後獨立」的客觀態度,化解親子間長年累積的衝突,
  從此擺脫好兒子、好女兒的枷鎖,不再無止盡地討好與付出。
  也在給予關愛的同時,尊重彼此都是獨立的個體,
  允許各自有重新找回幸福人生的選擇,而成為真正的家人。

暖心推薦

  台灣妞韓國媳
  何戎|知名主持人
  李崇義|薩提爾模式資深對話講師
  陳其正(醜爸)|親職教育推廣人
  彭菊仙|親子作家
  潘榮吉|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
  魏瑋志(澤爸)|親職教育講師

  「當家中長輩對子女的期待越高,就越有可能會在溝通時帶來指責、諷刺、自怨自艾甚至情緒勒索的字眼。先別急著跟父母親解釋、爭執,而是先看見自己情緒。在本書中,你將能見到如何化解緊張的家庭僵局,找到彼此和諧的相處之道。」──李崇義|薩提爾模式資深對話講師

  「大家心中都同時住著『孝順盡責的好兒女』與『不受拘束自在做自己』兩個衝突的角色。可以試著給『自由』帶來的解脫感打分數;再給『罪惡感』打分數。客觀評估後,優勝劣敗便可做出抉擇。但必須認清:自責或怨憤的情緒不可能就此消失,仍然會反覆出現,在書中我們將找出和這些雜訊情緒和平共處的方針。」──彭菊仙|親子作家

  「因過去親子間衝突頻仍,或諸多心結未解,導致相愛相殺,成為名符其實最熟悉的陌生人。作者在此提供身為諮商心理師的經驗與專業發揮的淋漓盡致,用一個個故事讓讀者看見,親子間沒有所謂『應不應該』,雙方都請學習像『成熟的成年人』般思考,面對自己的心結,在最後時光負起自己人生的責任,再考慮能為彼此做些什麼。」──陳其正(醜爸)|親職教育推廣人

  「面對高齡社會,本書作者一語道破:我們該用什麼樣的心態去思考和年長父母的關係?全書緊扣幾個核心的問題:如何真正了解老年的情緒特徵,並尊重他們的心理變化?如何同理成年子女所背負照護責任的心情?親子間如何設定安全界線,並改善彼此的關係?這樣層次分明的脈絡,對於即將邁入超高齡的台灣社會,有許多值得借鏡之處。」──潘榮吉|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

  「這本書在實際閱讀後,覺得更像是讓大家理解什麼是『老去』,可能比想像中充滿更多的無力感。在時代快速變化的衝擊之下,除了維持身體的健康很重要之外,心理層面健康地變老也不容忽視。看完本書,讓我在面對父母時更具有同理心,也同時學習如何讓身心健康變老的方式。」──台灣妞韓國媳

  「如今我也是接近奔五『知天命』之年,正好是書中提到的『三明治世代』,上有年邁的父母要關心,下有在學的孩子要教養。基於對上與對下的強烈責任感,以及家庭、工作和生活中交疊的壓力,容易令人感到疲乏,此時守住家人間的『界線』便相當重要,希望大家在善盡照顧家中老小責任的同時,也能適時提醒自己量力而為,避免因為照顧家人而越界,進而掉入負面情緒的黑洞。」──何戎|知名主持人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