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剃度及沙彌生活(4)沙彌別行篇 | 拾書所

出家剃度及沙彌生活(4)沙彌別行篇

$ 288 元 原價 320
為何要出家呢!在家不是也可以修行嗎?
佛法要住世,就得要有專人主持佛教。
出家不受家庭負擔,以及種種在家事務的纏縛,
可以一心一意弘揚佛法。
而佛門龍象必須從沙彌開始培養,
從小就努力修行將身心奉獻給佛教。
 
  《華嚴》云:「若有不識出家法,樂著生死不求脫,是故菩薩捨國財,為之出家求寂靜。五欲所縛不離家,欲令眾生解脫故,示現不樂處五欲,是故出家求解脫。」以此文證,故知出家功由菩薩。
 
  這段經文出自《華嚴經.賢首菩薩品》,是文殊菩薩「以偈問了達深義淨德」,賢首菩薩所作的回答。
 
  「《華嚴》云:若有不識出家法,樂著生死不求脫,是故菩薩捨國財,為之出家求寂靜。」菩薩,此處指佛陀因地的修行。捨國財,佛陀出家前本為王子,為求道而捨棄一國之君的地位。
 
  《華嚴經》說,如果不懂出家意義,不知解脫之路,就會耽于居家生活,執著五欲六塵,從而造作生死之因,於輪回中長劫沉淪。正因為認識到世俗生活的過患,認識到出家修行的殊勝,菩薩才甘願捨棄王位,捨棄國土,出家尋求解脫。
  
   這裡所說的寂靜就是涅槃,是對輪回和輪回之因的平息。所謂輪回之因,就是無明、惑業,就是我們內心的種種躁動。涅槃正是對這種迷惑的平息,對迷惑引發的種種躁動的平息。
 
  沙彌是出家身份的起點。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從個人來說,當好如法的沙彌,將給未來的僧伽生涯奠定良好基礎。從整個佛教來說,這一階段的學修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僧團的總體素質,進而影響到佛教的興衰。因為僧人是住持三寶的基本元素,有什麼素質的僧人,佛教就會在世間呈現什麼面貌。
  
  僧團的素質建設主要在於兩方面。一是僧眾來源必須把關,如果出家者缺乏向道之心且素質低劣,甚至只是為了來此謀取衣食,勢必令僧團魚龍混雜,參差不齊。所以中國古代有試經制度,度僧時,令其讀誦經論並陳述大義,通過相應考核方能出家。這一制度自唐代實行後,宋、元、明各朝相繼行之,對保障僧團素質起到了一定作用。二是僧眾教育必須加強,出家人都是從社會走入僧團的,或多或少帶有某些世俗習氣,這就必須從外在威儀到內在品質加以改造,通過戒定慧的反復熏修,方能成就如法如律的出世品格。
  
  《沙彌別行篇》主要圍繞這兩方面展開闡述,並在開篇部分就出家意義作了介紹。在家人同樣可以學佛,為什麼要剃髮出家?其內涵究竟是什麼?又有哪些殊勝、不共之處?其次是出家的條件,什麼人可以出家?什麼人不可以出家?過去在這一關極不嚴謹,故許多出家人對此也不甚了了。事實上,戒律非常重視出家資格的審查。這次講課也將結合律藏中關於出家的條件逐一介紹,為教界提供一份出家資格的考核參照。第三,作為一名沙彌,應該從哪些方面著手培養僧格?又該怎樣過好僧團生活?我覺得,這些內容都很有現實意義。
  
  沙彌,舊譯息慈,即息滅雜染,慈濟群生,體現了自利利他、自覺覺他的修行內涵。新譯勤策(為大僧勤加策勵)、求寂(志求涅槃)等。別行,即作為沙彌特有的、不同於比丘的行為規範。按《行事鈔》自身的順序,《沙彌別行》是第二十八篇,也是倒數第三篇。道宣律師在總明比丘法之後,才對沙彌應有的行為準則作了補充說明。我們現在是根據修學過程講授,所以先講《沙彌別行篇》,然後再講受具足戒,再講僧團生活,在次第上和《行事鈔》有所不同。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