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砌成的石階:翻越關門,布農丹社歸鄉路 | 拾書所

記憶砌成的石階:翻越關門,布農丹社歸鄉路

$ 387 元 原價 490
─── 繚繞林間兩百年的布農古調,水鹿主宰的世界 ───
一段布農族丹社群踏上石階、重返故土,
以「回家」為目標的山旅故事。
▍14萬人追蹤,超人氣山岳攝影師「雪羊」的深度隨行報導。▍

  我們在攀上與下降之間,仔細尋找任何可能的延伸路徑。
  因為古道在這裡既破碎又模糊,一不注意就會跟丟迷途,
  誤闖水鹿闢出的崎嶇獸徑……

  ▍他們不諳當代登山,沒有全套專業配備,
  ▍甚至有人第一次縱走,卻仍花了十天翻越中央山脈。
  ▍那條清代留下的路,有一個響亮的名字:關門古道。
  ▍那群人,是最接近中央山脈核心的布農族:丹社群。

  2022年,人氣山岳攝影師雪羊跟著一群布農青年,循著祖先因日本人「集團移住政策」而遷徙的腳印,從花蓮馬遠部落徒步跋涉,回到南投丹大的老家。負重近30公斤,最高爬上海拔2,960公尺的中央山脈主脊,他以見證者的身分,詳實記錄這趟「回家行動」,重現Bunun的態度與生活,以及族人如何在漫長的回家路程中,成為真正的人。

  只有模糊的痕跡、沒有布條可依循,他們走在老人家曾經走過的路,上攀、下切,抱著倒塌的腐朽巨木攀爬而行,底下是萬丈深淵。當抵達老人家口中的「那邊」,象徵鄉愁的祖居地時,整座山林只聽得見族語的祭告,與悠悠唱出的古調。

  過去,他們被迫離開自己的家;不友善的狩獵政策下,有的族人為了守法打破禁忌,有的為了禁忌對抗政策。時至今日,尚有族人駐守街頭,為爭取文化自主權、完整的「傳統領域」請命。這趟回家路,是精神、文化、記憶的傳承,在雪羊的深度報導下,以動人且具原始之美的樣貌呈現在讀者眼前,並從生態環境、體制、文化面向探討存續議題,讓真實的原住民故事被更多人看見。

名人推薦

  詹偉雄|文化評論人
  甘耀明|作家
  梁玉芳|台大新聞所兼任副教授、願景工程基金會總監
  __專文作序

  Joeman|百萬YouTuber
  巴奈|歌手、倡議者
  伍元和|台灣山徑古道協會理事長
  呂忠翰(阿果)|世界公民兼探險家
  那布|內本鹿文史工作者
  林華慶|林務局局長
  胡子|百萬YouTuber
  徐如林|古道文學作家
  張元植|登山家
  麥覺明|山岳紀錄片導演
  陳德政|作家
  郭彥仁(郭熊)|《走進布農的山》作者
  劉克襄|作家
  蔡及文|登山補給站站長
  __各界聯合推薦

  「生命是在自然田野中,自己長出來的!」我們如果不跨入一場事件,不走進一座森林,不經歷一次風暴,不目睹一顆生命的死亡……,人是無法置身於自己生命之中的;而我們一旦有了這樣的存有感,便足以抵抗所有論述的支配,活在自己的人生裡。推薦給所有找尋意義的朋友們,山林是生命最原初的田野,再真也不過。──詹偉雄(文化評論人)

  台灣山脈是歷史層疊的文化空間,山徑亦是通往歷史的幽徑。布農著重「家」的情感,這十天行程,大家走的不僅僅是布農回家之路,也是台灣歷史的縮時顯影,情感相依,互為協助。雪羊以豐富的眼光觀察過程,帶給讀者滿滿的文化饗宴。──甘耀明(作家)

  文字在山上的無路之路奔躍,交織著口語傳述耆老的部族禁忌與智慧,帶我看見「會呼吸的房子」。如同雪羊形容的,這行旅是沉浸式的民族教育、是行動教室啊!──梁玉芳(台大新聞所兼任副教授、願景工程基金會總監)

  重返行動就是很多夥伴一起在幫忙,這本書的出發點也是一樣,想要讓事情可以往好的方向,讓文化可以活回來。──巴奈(歌手、倡議者)

  我在《朝聖──人與自然的相遇》Podcast節目中,跟著馬詠恩的述說,走過那條回家之路,如今又在雪羊生動的文字裡,再次踏上野生崎嶇的關門古道。某種程度上,作者和讀者都在「故事結束」時,成為一個嶄新的人。──陳德政(作家)

  人在山裡來來往往,登山者將山頂視為目標而去,生態學者為了山裡的生物群聚而去,政府為了統治及交通的需要開鑿道路;通商的、採愛玉的、獵捕的……種種的人各因不同的目的,將山視為一條途徑走了進去。
  而在更早更早之前,有一群人早已在山中生根萌芽,成長茁壯。山對他們不僅是一條途徑,更是文化的載體,承載著族群母體的大船。很高興能看到雪羊願意走進去,也願意寫出來,讓我們看到更多這群人的故事。──蔡及文(登山補給站站長)

  用頭袋背起行囊,雙腳走在祖先的遷移之路,重新再造人與山的心關係。──郭彥仁 郭熊(《走進布農的山》作者)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