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無時無刻充滿變化,
說不出口的不安,讓身心疲累缺氧,
找回你需要的安全感,讓平靜與信賴保護你,
安定身體與心靈,是健康與幸福的開端。
說不出口的不安,讓身心疲累缺氧,
找回你需要的安全感,讓平靜與信賴保護你,
安定身體與心靈,是健康與幸福的開端。
《多重迷走神經.找回安全感與身心治癒的全新途徑》
震撼醫學界的心理臨床醫療新觀點
認識「多重迷走神經」的必讀入門書
★醫學臨床醫師、心理諮商師、社工人員應該讀的書★
★了解創傷、焦慮等心理問題的基礎法門★
★為創傷倖存者、照護者、臨床醫師提供具體療癒方向★
當《多重迷走神經.找回安全感與身心治癒的全新途徑》於2011年出版時,它席捲了整個醫學界與治療界,將史蒂芬.W.波吉斯關於自律神經系統的見解,分享給了有興趣了解創傷、焦慮、憂鬱和其他心理健康問題的大眾。這本書讓臨床醫生和其他專業人士能夠接觸並理解多迷走神經的觀點,為理解人類行為提供了新的概念和見解。該觀點強調心理體驗與身體生理表現之間的重要聯繫。
什麼是「多重迷走神經論」?
這是史蒂芬.W.波吉斯以達爾文演化論為基礎,再加上多年科學研究的佐證,於1994年所提出的理論。這個理論認為個體會依據周遭環境安全與危險不同層度的覺知(稱為「神經覺 neuroception」),來啟動不同層次的自律神經系統,做為相對應的反應。
也就是利用迷走神經的感覺及動作神經分枝,來啟動社會互動系統功能,達到調節自主神經中副交感神經的活化,降低焦慮、害怕、退縮的行為,也增進溝通能力。
指導臨床創傷治療最重要和最全面的地圖
這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著作,將史蒂芬.W.波吉斯的「多重迷走神經論」做了全面的說解與分析,解釋了安全和互動是如何在生物學上編碼的,從而定義了我們的生活質量。
「多重迷走神經論」一經公布提出,立即震撼了醫學界。以前我們認為感覺失調所形成的行為表現,是因為大腦在各種感官的統合過程發生問題。因此,以醫師的角度來看,會從「認知層面」來切入,也就是先從檢查大腦著手。但根據波吉斯所提出的「多重迷走神經論」可以發現,如果反過來先從「修復感覺失調」開始,或許就能改善因感覺失調所帶來的一連串問題。
也因為此理論的提出,之後的臨床治療模式發生了莫大變化,許多專業醫師或專家依據波吉斯的「多重迷走神經論」,針對創傷、壓力、情緒、疼痛、身體疾病等發展出各種療法,包括各類肢體運動、神經元的訓練、身體經驗創傷療法、感覺動作心理治療、安定舒適整合療法等。
當然,波吉斯在書中也有具體的療癒模式及方法,他透過「安全感」的核心特徵,提出了對聲音和臉部表情的關注,進而提出說話聲調、音樂、眼神等對患者的影響,並強調社會參與互動與依附的重要性,最後提出具體的建議。他的團隊更創建了「聽音計畫療程」,在對治自閉症患者取得了積極的成效。
安全感是療癒的關鍵
史蒂芬.W.波吉斯在書中提到:「我的研究聚焦的概念是,透過共同調節達到的安全是人類的生物命令,如果沒有與另一個適當的哺乳類動物互動,我們無法存活。」可見,「安全感」與「社會參與互動」是多重迷走神經論的核心。
一旦我們知道特定的生理原則,就懂得如何使人平靜下來,儘管病患在社交溝通上有困難,但如果能觸發支持著社交溝通與平靜的生理狀態,那麼各種社交行為就會自動從這種神經框架出現。
◆感覺安全是我們有能力產生創意、解決並運用各種方法來解開難題的前提。
◆與他人互動是人類生存的關鍵。
◆安全感取決於自律神經狀態,安全的信號有助於安撫自律神經系統。生理狀態的平靜能創造安全與互信關係的機會,那些關係本身也會拓展共同調節行為與生理狀態的機會:健康的關係支持著身心健康。
◆安全感取決於環境與關係中的獨特信號,它們會主動抑制防禦回路,提升健康與愛及信任的感受。
◆觀看、聆聽、感受治療當下的另一方,顯現出身體狀態與情緒過程在社交互動中的動態雙向溝通。
◆社會參與系統不僅是個人生理狀態的表達,或許也是偵測他人是覺得痛苦還是安全的入口。
◆社會參與系統運作時會調降防禦系統,我們因此感到平靜,我們會擁抱他人,看著他人並感覺良好。
◆社會支持與社會行為的神經路徑,與支持健康、成長、復原的神經路徑是相同的。
◆神經覺的一個最有力的觸發點——或起碼是安全的神經覺,是透過聽覺刺激剌來獲得的。
◆玩耍是很有效率的神經練習,它運用社交互動來「共同調節」生理與行為狀態。
◆要加強病患的安全感,有一個相對有效的方法,那就是改變病患環境的物理特性,可以去除會透過神經覺反射性觸發防禦狀態的聲音,提供能使人平靜並發出安全信號的聲音。
◆治療師必須了解,重要的不僅是在療程中使用的字句,還有他們如何運用聲調來觸發患者安全的神經覺。
◆在系統發展上最晚近的迷走神經回路,只有在身體偵測到安全特徵時才會發揮作用。
◆多重迷走神經論使我們了解,與他人連結並共同調節是我們的生物命令。我們將這個生物命令體驗成對安全的內在追求,只能透過成功的社交關係來達到,而在成功的社交關係中,我們共同調節彼此的行為與生理。
《第一本拯救焦慮、憂鬱、失眠的情緒照護草本療法》
焦慮、憂鬱、躁鬱、注意力缺陷、失眠、疼痛
以草藥做為精神與情緒治療計畫核心的第一本書
可搭配心理諮商、物理治療、藥物、營養、芳療運用
✦改變思想、大腦、情緒和行為的草本植物推薦
✦認識草藥的重要活性成分、藥理特性、生理作用、臨床療效,以及其對器官的「親和力」
根據全民健保申報資料的分析,2019年臺灣因精神疾患就醫的高達280萬人。精神疾患或情緒問題的成因複雜,往往需要多管齊下運用各種方法去改善和治療,像是藥物、心理治療、營養療法等等,然而,比500年西方醫學更悠久,無論生活在世界上的哪個地方,所有民族都曾使用的植物療法,卻一度在精神治療的主流中遭到忽視……
將藥草應用做為精神治療計畫核心的第一本書
✦你是心理師、身心科醫師、精神科醫師或這個專業的學生,想認識臨床派得上用場的實用藥草
✦對草藥如何治療心理問題有興趣,網路資訊雖有幫助,卻苦尋不著有執照的精神科醫師之著作
✦很多藥草書籍資訊豐富且便於自學,卻找不到一本以藥草做為精神和情緒治療計畫核心的專書
如果你有這些需求,本書絕對是你寶貴的資源!受過草藥醫學專業培訓的精神科醫師莉莉安・索姆納,不只探討藥草使用的迷人歷史,以及支持這些做法的現代科學,也替許多臨床的身心健康問題帶來解方,其中包括:藥草與對抗醫學、功能醫學、順勢療法的比較;藥草的安全性及其在心理健康問題上的應用,並且分享有真實案例,方便理解開出這些草藥藥方的背後原因。
索姆納醫師是經驗豐富的精神病學家和整骨醫師,她在為患者的情緒和精神困擾設計治療計畫時,比一般西醫更著重於病患的身心整體狀況。執業三十年以來,她持續深造針炙、功能醫學、生活型態醫學、能量醫學;因為認識丹尼爾.亞曼醫師而開始運用SPECT(腦部單光子發射電腦斷層掃描)及其相關療法;並且完成了「美國恢復醫學學會」開立的藥草認證課程,成為這方面的專家。
草藥醫學的補品概念和對器官的親和力
草藥醫學雖使用草本植物當藥物,但當中的補品、補充劑等滋養和支持身體健康的「藥草化合物」概念,是藥物醫學裡沒有的。
此外,在草藥醫學中,使用某一藥草不僅是因為需要其作用,也是因為它對相關器官的「親和力」──例如:洋甘菊具有抗痙攣作用,同時還對胃腸系統有親和力。所以,若是有腸絞痛,會選擇洋甘菊,因為它對胃腸系統的親和力,同時又有抗痙攣作用。
不只針對情緒治療──草藥醫學的全人照護
✦易怒的肝臟型憂鬱可使用能清除肝火的苦味藥草「柴胡」。
✦「黃荊」有助於月經週期的最後增加孕激素,減輕經前症候群症狀。
✦「黑升麻」可以用於身體本來就會有的情緒起伏循環。
✦「假馬齒莧」有助於提高注意力,同時改善焦慮和擔憂,此外還能滋補神經系統。
✦處於壓力反應的衰竭期、體內皮質醇低下,怎麼休息還是累,甚至起不了床,「甘草」有助於將皮質醇留在體內,同時,甘草也有助於緩解焦慮……
索姆納醫師的草藥醫學訓練,讓她在面對病人時,不會只針對其情緒或精神問題,而是制定解決對方生活各方面受其症狀影響的具體問題──以貼近「全人醫學」的照護來規劃療程,將病人的身、心、靈和社會等各方面的問題和需求看成一個整體。
同樣主訴憂鬱,索姆納醫師會從了解患者在生活上的各種困擾,進行更全面的血液檢查、生活檢視,盡可能找出所有潛在的促成因素或困擾,當中可能包括胃腸問題、荷爾蒙問題(例如經前症候群)、失眠問題、壓力問題、焦慮和注意力不足等,甚至草藥醫學中才有的「肝臟型憂鬱」等等。整體來說,草藥醫學會聚焦在導致情緒低落的代謝系統的運作──這是草藥醫學與專注在神經傳導物質受體以及與憂鬱症相關的血清素或多巴胺濃度的醫學最大的不同之處。
本書特色
【特色1】從草藥醫學角度認識精神健康問題:在使用植物療法對治憂鬱、焦慮、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失眠、疼痛等各種精神健康問題的同時,也帶領你了解問題背後的代謝系統或其他成因,例如腸道問題、胰島素、甲狀腺、皮質醇、荷爾蒙、維生素D濃度等,都可能影響憂鬱和焦慮的情緒起伏;又例如睡眠障礙可能與停不下的大腦、焦慮、疼痛有關,也可能是受到其他精神疾病的影響,而睡眠障礙也可能惡化原有的精神健康問題;因此,只改善其中一個或表面的精神問題是不夠的,往往會需要同時或依序解決所有相關問題。
【特色2】認識不同藥草對不同器官的親和力:藥草除了本身的作用、屬性,以及它可能會與患者的什麼特徵產生共鳴,此外,也會考慮藥草對不同器官的親和力,有時候,一種藥草可能會對許多器官都有不同程度的親和力,需視個案的需求靈活運用,配方有可能精少而巧妙,也可能更多種藥草組合較有效果,並不是推薦的藥草就能全部使用,該使用哪些,要如何服用、何時服用,都取決於一人的整體狀況。
【特色3】從配方到藥草化合物:作者除了分享憂鬱、焦慮、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失眠、疼痛等問題的適用藥草,及其相關活性成分、藥理特性、生理作用、臨床療效、注意事項和藥草歷史,推薦的藥草劑方則包括了藥茶、煎煮湯劑、酊劑或萃取物等等。不只可以「抓藥」使用,也可以從作者推薦的草本、補充劑或藥廠品牌中找到適合的現成產品(如膠囊、滴劑等等),更方便我們運用本書的資訊。
【特色4】可搭配其他治療方案:本書核心雖然分享藥草治療精神健康問題的必要性、益處、使用方法和推薦藥草清單,但並不排斥現有醫療的治療選擇。書中依然可見不同問題可能會用上的藥物選擇、營養素推薦、物理治療、心理治療、腦損傷治療、阻力訓練、芳香療法、生活型態的改善等等,而藥草可在專業的醫療指導下,做為治療計畫的核心或輔助角色。
好評推薦
《多重迷走神經.找回安全感與身心治癒的全新途徑》
具名推薦
洪仲清 / 臨床心理師
留佩萱 / 美國諮商教育與督導博士
專家序文推薦
從以往的學習經驗上,我們都只知道自律神經包含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而且這兩個部分是相互對立抗衡的,但是以這樣二維式的想法,卻無法很好的解釋我們在臨床上觀察到的現象,而「多重迷走神經論」彌補了這個部分。它從演化的角度及解剖上的證據,提供了我們更多的觀點,來理解患者遭遇的問題,也提供臨床工作者可以切入的新方向。
透過某些疾病的成功應用,不禁讓人思考,若我們能透過各種方法,不論是聲音、表情、動作、人際互動來活化它,讓它重新回到自律神經的上位階,就能大大的幫助我們,從根本上來調控這些自律神經的表現。雖然目前仍有很多疾病,包括慢性疼痛的患者,還找不到一個相對應「多重迷走神經論」的具體治療做法,但「多重迷走神經論」確實提供了我們另一個新的研究和治療方向!——汪清明 / 弘達診所疼痛專科醫師
只有當身體感覺到安全,改變與療癒才會發生!不同自律神經狀態間的和諧與調控,讓我們有能力面對不同的情境與危機時,能夠感受安全與表達愛。
波吉斯博士的理論提供了古老醫者智慧科學化的解釋,也銜接了身體與心靈間的巨大鴻溝。
只有感受到安全,我們的神經系統才會放下防禦,開始與人互動與社交,而療癒也能隨之而來。
邀請你也踏上這趟旅程,理解自己的神經系統,理解其運作的方式與情境,從自己開始,找到安全感,然後將故事分享出去。——尚恩典 / 物理治療師
近年大眾關注治癒創傷,心理學家榮格(Jung)在「心理類型」中也提到「理智」與「情緒」是對立不通的甬道,無法直接化解,要靠處於側翼的身體面協助調整,於是更多強調身體動能的療法,如完形治療(身體雕塑、心理劇)、眼動療法(生物回饋程序)、觸摸擁抱等,它們從身體面得到釋放,再回到意識面連結關係與產生安全。
本書讓我們關注「外顯的身體訊號」如何作為中介變項,以促使自己對他人作出反應,「感覺安全」是最重要的事,彼此才能在關係裡共同調節,讓成功的社交關係帶來安全感,治療也才能展開。——林仁廷 / 諮商心理師
很高興柿子文化終於推出了由美國作者所著的迷走神經相關書籍。
開始前,容我簡單介紹自己。我從二○○三年開始研究自律神經失調症,並在二○一○年成立自律神經失調症協會。正是這二十年來、協助十四萬人解決健康困擾的臨床經驗,所以,我很樂意於推薦本書。
這本書深入探討自律神經失調,特別是針對創傷後引起的症狀。作者提供客觀的儀器數據報告,讓讀者能更全面了解自律神經的作用,而非只透過自身感覺,主觀地提供信息。這本書還解釋了自律神經失調在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反應,特別是針對那些敏銳、感同身受的人。這本書對研究自律神經失調有著重要貢獻,誠摯推薦給所有關注此議題的讀者。——郭育祥 / 中華民國自律神經失調症協會理事長、郭育祥診所院長
這是一本探討如何運用多重迷走神經論於創傷療癒的重要書籍,作者史蒂芬.W.波吉斯博士深入淺出地介紹了這一重要理論的核心概念和應用,並透過豐富的案例和實踐,向讀者展示了如何運用多重神經理論,來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緒和行為。
作為一位諮商心理學博士和身為精神科醫師的我,深受這本書的啟發,並學到了很多關於人類心理和生理的知識。多重迷走神經論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框架,以幫助我們理解壓力反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以及許多與情緒調節和社交行為相關的困難。透過應用多重迷走神經論,我們可以更好地幫助患者和個案處理這些困難,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和有意的社交互動。
本書的特點之一是它的實用性。作者不僅提供了詳盡的理論和科學解釋,還提供了豐富的案例和實用技巧,幫助讀者更好地應用多元迴路理論,來改善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我相信,這本指南將對臨床心理學家、醫師、老師、社工師、教育家等專業人士非常有幫助。這也對多重迷走神經理論感興趣的讀者和非專業人士提供了有價值的知識和指導。
我認為這本指南是一本重要的書籍,我強烈推薦它。我相信它將對讀者們的生活和工作產生深遠的影響,並為我們提供更多幫助和理解。——陳偉任 / 凱旋醫院神經精神科主任
國際佳評
史蒂芬.W.波吉斯博士不僅為過去五十年來對神經系統的理解做出了最深遠、最有啟發性的貢獻——也是最實用的貢獻之一。任何研究或嘗試治療他人者,都能從他的洞見中獲益。波吉斯協助破解臉部密碼,促使我們深入認識神經系統、臉部表情、身體感覺的關係。針對臉部表情與情緒的關係,過去曾有達爾文及艾克曼的傑出研究。波吉斯將其發現轉向體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