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言文字變化中,窺見時代的洪流,以及在其中努力生存的人們
◎本書講述了一位跨越清末、民初、新中國,歷經革命、抗戰、內戰等大時代下的小人物。
◎受辭啟蒙,與辭結緣,在風兩飄搖中不忘並堅守自己的初衷,用辭這項志業,奮力守護與發揚中華文明。
◎雖然那個時代已與我們遙遠,但那精神是這個動盪不安的時代所欠缺的。
陳維生,光緒三十二年,民國前六年,
誕生於一個祖上世代務農的家庭,
父母都沒讀過書,大字不識一個。
家中唯一有字的東西,
除了牆上從光緒翻到了宣統又翻到了民國的黃曆,
就是一本沒有封面的舊辭典……
舊書攤老闆對陳父使了個挑釁的眼色:
「來啦,咱中國的四大發明是啥?」
「欸?我雖然不識字,但我還真聽我姥爺講過。
分別是,造紙術,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是不?」
「嘿!小伙子還真不賴?得得得,算我倒霉。
那我再問你啊,為啥是這四樣被稱為四大發明呢?」
陳父愣了會兒,左思右想也想不出來個緣由。
老闆見狀便說:「這個問題啊,就當作是留給你的回家作業。
來,說好的,送你這本辭典。」……
中國的四大發明:指南針、火藥、造紙術、印刷術,
造紙術與印刷術催生了資訊和知識的傳遞;
指南針是指引方向、探索世界的工具;
火藥則催生出槍炮,是征服和戰爭的工具。
這意味著,人類社會有一半的時間在紀錄和學習知識,
有四分之一的時間在探索新的領域和世界,
而最後的四分之一時間,用在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