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孝賢談侯孝賢:給電影工作者的備忘錄【隨書贈,劇照海報+劇照明信片組+Giloo導演專題兌換序號】 | 拾書所

侯孝賢談侯孝賢:給電影工作者的備忘錄【隨書贈,劇照海報+劇照明信片組+Giloo導演專題兌換序號】

$ 355 元 原價 450
■隨書贈品
——新書限定珍藏,重溫侯導經典——
「凝視侯孝賢|導演專題影展」Giloo紀實影音 ✕ 雙囍出版
▢ 活動說明:凡購買新書可免費線上看 ▸ 侯導經典作品 30 天
▢ 兌換期限:2023/11/30 ▸ 2024/06/30  兌完為止
▢ 兌換方式:進Giloo官網點選【序號兌換】,輸入序號,完成會員註冊、登入後即可觀賞
*劇照明信片一組/劇照海報一張(61.5×42cm)*

「電影要從非電影來」
電影之路全回顧
美學,電影語言,實務操作傾心傳授
「感動別人前先感動自己」
 
  2007年11月5日到7日,侯孝賢導演受卓伯棠先生之邀前往香港浸會大學進行講座,後經整理轉錄成為本書內容。在那三天內密集地進行了七場座談,除了末尾兩場對談與問答外,均為侯孝賢導演講述,詳盡地與在場人士分享豐富的創作歷程。
 
  講述自身的電影之路外,導演也表達了對於電影美學的觀點和概念;同時也就實務工作傾囊相授:如何發想劇本、選角、現場溝通、場面調度、收音、打光……;並且也分享了與合作伙伴的工作模式;如何引導出舒淇、林強等演員的潛能;末尾,也宏觀地預視了台灣電影的未來。在講座中,不僅傳達了對電影的熱情和使命感,也展現了極為親切的一面,生動地描述一一回顧歷來的珍貴時刻。
 
  電影裡最重要的是人
 
  與許多導演不同的是,侯孝賢導演感興趣的不是事件,而是「人」。侯導對於人的喜愛,是一直以來都沒有改變的事實,甚至能為人量身定做一部電影。熱衷於觀察細節的他,總是能從日常龐雜的資訊中,分辨出人的特質與風韻,並且深深為此著迷。
 
  然而,觀察人之前,必須先觀察自己。「因為你了解自己,你才會發現別人的不同。」《童年往事》的許多情節來自於侯孝賢導演一條一條整理的筆記,只有透過梳理自己,你才能真正去認識你眼前的人,也唯有敞開心胸去面對,不閃躲不隱藏,才能理解問題、解決問題。
 
  人性,是侯孝賢電影裡不變的重點,無論拍攝的年代是古代、前現代或是現代。人性是不會改變的,更吸引導演去詮釋它。在侯孝賢的電影裡,時有懷著惡意的角色挑戰著觀眾的神經,但導演最想捕捉的是即便在逞凶鬥狠時也存在的微小的「善良」。對人性的捕捉和對人的高度興趣,成為侯孝賢電影恆久的基調。
 
  衝突之後或之前才值得拍攝
 
  蒼涼的人生,是侯孝賢電影敘事裡的另一個主軸,但這不代表他的人生觀就是「悲苦地」。在遭逢考驗的關鍵,才是最能展現出力量的時刻,也最能挖掘出人的特質。
 
  一般的敘事,習慣以三幕劇的形式進行,開頭觸發,中場衝突,結尾解決。在侯孝賢的作品裡,並不依循這個模式來敘事。拿掉易於發揮的衝突後,呈現在觀眾眼前的是衝突前的脈絡鋪陳,和衝突結束後的心理變化。對侯孝賢來說,這才是他鍾愛的部分。
 
  與文學作品不同的是電影並非單純是心理運作,電影必須拍攝人的動作,又需要傳達角色的內心活動。侯式風格慣用的長鏡頭場面調度,提供了觀眾盡情觀察演員的表演細節(即便他們並未意識到自己正在演出),也傳達了人性的幽微和彼此的羈絆。
 
  感動別人之前,先感動自己

 
  對於評論,侯孝賢導演並不是那麼在意,對於理論,他也不覺得非得服膺不可。電影的藝術成就交由他人談論和辯駁,導演自身關注的是為何拍電影,電影如何拍?誠實地面對自我,因為「在電影裡肯定會有自己的影子」,過往的累積將會成為自己的「基調」。在磨練拍攝電影的基本功的同時,拍電影最難的是要先過自己這關,想要感動別人之前要先感動你自己。
 
本書特色
 
  本書為侯孝賢演講內容整理而成,由於是演講的緣故,免除了依循提問者的脈絡和求知慾打亂演說者的思緒,反倒是暢快地與臺下聽眾分享個人的電影經歷。過程中,侯孝賢導演流露出性格中可親的一面,甚至不惜自暴拍片的糗事,也在言談之中展露了對電影的真摯的愛。
 
好評推薦

 
  李屏賓;杜篤之;廖慶松;
  聞天祥_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執行長
  陳清河_世新大學校長、廣播電視電影學系教授
  陳儒修_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
  黃建業_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副教授、前國家電影資料館長
  盧非易_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副教授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