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王羲之,大多數人腦海里肯定會立即得出一個反應:呵,中國最偉大的書法家!中國的「書聖」!
王羲之生前,絕不會想到他死後在書法上享有如此崇高的榮譽。他竟會以書法永垂不朽。對中國的士人來說,以書法傳世,並非他的幸運,只能是他的悲哀。王羲之生前,同中國絕大多數士人一樣,向往的是建功立業,做一個政治家。
王羲之出身於著名的山東(琅琊臨沂)王氏家族。講究門閥世襲的晉代有王、謝、桓、庾四大家族,這些家族的子弟世代做官,而且是高官。王羲之的伯父就是王導,即那個著名的糊塗宰相。他與大將軍王敦也是叔 關系。王羲之的祖父王正,任過尚書郎。父親王曠,曾任淮南太守。晉元帝司馬睿之南渡,首先就是王曠創議的。「王與馬,共天下」,東晉王朝實際上就是司馬氏與王家共同創建的。
王羲之小的時候,不善於言辭,沒有什麽奇特之處。13歲的時候,王羲之去拜見了大名士周。周一見,便認為王羲之不同於一般小孩。當時流行一道名菜,叫做烤牛心。周當著滿座賓客,竟首先割下一塊牛心給王羲之吃,這個舉動使賓客們大吃一驚,大家不約而同地把敬重的眼光投向了這個13歲的小孩。從此,王羲之名聲大振。
王羲之長大成人,變得能言善辯,而且學識豐富,性格爽直,尤其擅長隸書。當時人評論他的書法,稱他的筆勢「飄若浮雲,矯若驚龍」,簡直是古今之冠。其實他的書法是頗有淵源的。王羲之小時候仰慕鍾繇,學習他的書法。後來又拜衛夫人為師。衛夫人是書法家衛恆的表妹,衛恆擅長草隸書,衛恆的父親衛,也是大書法家。王羲之得到衛夫人親自指導,練成了書法絕技。中國一直具有家族文化傳統。某個家族往往掌握某一特技,世代相傳。鍾、衛、王都是書法世家,王氏家族從王導、王羲之起,能書而擅名於世的歷代不斷,直到唐代武則天時,武則天還向王家子弟王方慶訪問王羲之遺跡。
王羲之書法高妙,卻並不以書法為專業,他的興趣仍在政事方面。但王羲之性格爽朗,他也不是一個汲汲於功名富貴的人,從他東床坦腹被選為郗鑒女婿一事,也可看出王羲之喜歡自在放任,不願受拘束的一面。
晉成帝時,太尉郗鑒派遣門生到王導家里,要在王家子弟中挑一個女婿。王導對郗太尉門生說,你到東廂去看,王家子弟都在那里,你看中哪一個就挑選去。這位門生仔細察看了一遍,就回去向郗鑒報告;「王家子弟確實個個都不錯。當他們聽到太尉來挑女婿,卻突然都變了樣子,一個個變得拘謹起來,有的正襟危坐,有的搔首弄姿,無非是想自己能被挑上。只有一個例外,躺在東邊床上,翹起一只腿,晃晃悠悠的,像是什麽都沒聽到的一般!」郗鑒連忙說:「就是他,就是他!這就是我要挑的好女婿!」派人去打聽,原來這人就是王羲之。郗鑒把女兒嫁給了他。
王羲之最早出仕,是擔任秘書郎。後來征西將軍庾亮聘他做參軍,累遷長史。庾亮臨終,極力向朝廷推薦他,因此被提升為寧遠將軍,江州刺史。朝廷公卿贊賞他的才能,要他進朝擔任侍中、吏部尚書,王羲之拒絕了。王羲之不願在朝中為官,倒是願意出使邊塞,但朝廷沒有同意,任命他為右軍將軍、會稽內史。王右軍之名,即從此而來。會稽內史,是主管藩王會稽王司馬昱的政務,地位不高。王羲之對當時的政事是非常關切的。當時殷浩與桓溫不和,王羲之認為內外不和關系國家的安定,多次寫信給殷浩,希望他改善同桓溫的緊張關系,殷浩不予采納。後來殷浩倉促北伐,王羲之又去信諫阻,殷浩不聽,果然為姚襄所敗。王羲之還給會稽王司馬昱寫了長信,坦直陳述他對時事的看法,他認為,在當時條件下,江南人民已窮困到極點,朝廷不深謀遠慮,省刑減稅,發展生產,抑制豪強,增強國力,而是倉猝北伐,肯定要失敗。他希望司馬昱站出來說話,以救亡圖存。王羲之又給在朝廷擔任尚書仆射的謝安寫信,對當時關系國家命運的漕運提出了建議,要求朝廷嚴懲失職官吏,同時對那些監守自盜,盜竊官米的倉督倉監進行嚴厲打擊。從這一連串的信件可以看到,王羲之對國事的關切,在東晉黑暗昏昧的官場中,王羲之確實是頭腦最清醒的一個。可是,當時朝廷大臣們,或者像殷浩這樣,內心忌刻,又浮華不實,好大喜功,或者像桓溫這樣,滿懷個人野心。因此王羲之對政事逐漸厭倦,老庄思想逐漸抬頭,想超脫現實,返回自然,追求順心適意生活的願望開始占據上風。
會稽(今浙江紹興)是風景秀麗的地方,山水嫵媚,北方士族渡江之後,紛紛到這里定居。他們進,可以入朝做大官;退,可以在山水中頤養天年。王羲之在政治理想上一再受到挫折,便寄情山水,與許多名士一起在山水中悠游。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3月上旬,王羲之在會稽山陰的蘭亭,舉行了一次盛會,這就是著名的蘭亭之會。參加此會的有謝安等42人,都是當時著名的士人。蘭亭依山面水,與會者列坐在曲水之旁,流觴賦詩,極盡歡娛。王羲之為紀念這次雅會,寫下了書文並茂成為千古絕調的《蘭亭集序》。這篇序最核心的思想是對大自然美的贊賞,開拓了中國人的審美理想,同時也表達了大自然永恆,而人生極為短促的悲哀。
王羲之既喜愛自然,也喜愛鵝。會稽有一位孤身老奶奶,養了一只鵝。這只鵝特別會叫,老奶奶正要把它賣掉。王羲之聽說,便帶著親友,坐著牛車,去觀看這只鵝。老奶奶聽說王內史要來看她,實在沒有好東西招待客人,便把鵝殺了,做成美味的鵝脯准備給客人吃。王羲之到來一看,不由大嘆一口氣,滿腔雅興,一掃而空。山陰縣有一個道士,養著一群好鵝。王羲之聽說後,跑去觀看,果然很好,就想買下。道士很狡獪,故意說不賣,王羲之執著要買,道士就說:「你跟我把道德經抄寫一遍,我不要錢,把這一群鵝送給你!」王羲之滿口答應了。他居然在道觀里坐了整整一天,把老子道德經抄寫了一遍,交給道士。道士把鵝給了他。兩個人都非常愜意,道士得到王羲之的真跡這個無價之寶,王羲之用籠子裝著這群漂亮的鵝,樂呵呵地趕回家去。
晉穆帝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王羲之辭去了會稽內史的職務。王羲之辭職表明他對東晉朝政局的灰心,同時也是老庄消極思想的影響。此後,王羲之與道士許邁等交往,采藥煉石,遍游東南山水,到海上飄游,曾對著大海說:「我終當快樂死!」
晉穆帝升平五年(公元361年),王羲之去世,終年59歲。
王羲之生前,絕不會想到他死後在書法上享有如此崇高的榮譽。他竟會以書法永垂不朽。對中國的士人來說,以書法傳世,並非他的幸運,只能是他的悲哀。王羲之生前,同中國絕大多數士人一樣,向往的是建功立業,做一個政治家。
王羲之出身於著名的山東(琅琊臨沂)王氏家族。講究門閥世襲的晉代有王、謝、桓、庾四大家族,這些家族的子弟世代做官,而且是高官。王羲之的伯父就是王導,即那個著名的糊塗宰相。他與大將軍王敦也是叔 關系。王羲之的祖父王正,任過尚書郎。父親王曠,曾任淮南太守。晉元帝司馬睿之南渡,首先就是王曠創議的。「王與馬,共天下」,東晉王朝實際上就是司馬氏與王家共同創建的。
王羲之小的時候,不善於言辭,沒有什麽奇特之處。13歲的時候,王羲之去拜見了大名士周。周一見,便認為王羲之不同於一般小孩。當時流行一道名菜,叫做烤牛心。周當著滿座賓客,竟首先割下一塊牛心給王羲之吃,這個舉動使賓客們大吃一驚,大家不約而同地把敬重的眼光投向了這個13歲的小孩。從此,王羲之名聲大振。
王羲之長大成人,變得能言善辯,而且學識豐富,性格爽直,尤其擅長隸書。當時人評論他的書法,稱他的筆勢「飄若浮雲,矯若驚龍」,簡直是古今之冠。其實他的書法是頗有淵源的。王羲之小時候仰慕鍾繇,學習他的書法。後來又拜衛夫人為師。衛夫人是書法家衛恆的表妹,衛恆擅長草隸書,衛恆的父親衛,也是大書法家。王羲之得到衛夫人親自指導,練成了書法絕技。中國一直具有家族文化傳統。某個家族往往掌握某一特技,世代相傳。鍾、衛、王都是書法世家,王氏家族從王導、王羲之起,能書而擅名於世的歷代不斷,直到唐代武則天時,武則天還向王家子弟王方慶訪問王羲之遺跡。
王羲之書法高妙,卻並不以書法為專業,他的興趣仍在政事方面。但王羲之性格爽朗,他也不是一個汲汲於功名富貴的人,從他東床坦腹被選為郗鑒女婿一事,也可看出王羲之喜歡自在放任,不願受拘束的一面。
晉成帝時,太尉郗鑒派遣門生到王導家里,要在王家子弟中挑一個女婿。王導對郗太尉門生說,你到東廂去看,王家子弟都在那里,你看中哪一個就挑選去。這位門生仔細察看了一遍,就回去向郗鑒報告;「王家子弟確實個個都不錯。當他們聽到太尉來挑女婿,卻突然都變了樣子,一個個變得拘謹起來,有的正襟危坐,有的搔首弄姿,無非是想自己能被挑上。只有一個例外,躺在東邊床上,翹起一只腿,晃晃悠悠的,像是什麽都沒聽到的一般!」郗鑒連忙說:「就是他,就是他!這就是我要挑的好女婿!」派人去打聽,原來這人就是王羲之。郗鑒把女兒嫁給了他。
王羲之最早出仕,是擔任秘書郎。後來征西將軍庾亮聘他做參軍,累遷長史。庾亮臨終,極力向朝廷推薦他,因此被提升為寧遠將軍,江州刺史。朝廷公卿贊賞他的才能,要他進朝擔任侍中、吏部尚書,王羲之拒絕了。王羲之不願在朝中為官,倒是願意出使邊塞,但朝廷沒有同意,任命他為右軍將軍、會稽內史。王右軍之名,即從此而來。會稽內史,是主管藩王會稽王司馬昱的政務,地位不高。王羲之對當時的政事是非常關切的。當時殷浩與桓溫不和,王羲之認為內外不和關系國家的安定,多次寫信給殷浩,希望他改善同桓溫的緊張關系,殷浩不予采納。後來殷浩倉促北伐,王羲之又去信諫阻,殷浩不聽,果然為姚襄所敗。王羲之還給會稽王司馬昱寫了長信,坦直陳述他對時事的看法,他認為,在當時條件下,江南人民已窮困到極點,朝廷不深謀遠慮,省刑減稅,發展生產,抑制豪強,增強國力,而是倉猝北伐,肯定要失敗。他希望司馬昱站出來說話,以救亡圖存。王羲之又給在朝廷擔任尚書仆射的謝安寫信,對當時關系國家命運的漕運提出了建議,要求朝廷嚴懲失職官吏,同時對那些監守自盜,盜竊官米的倉督倉監進行嚴厲打擊。從這一連串的信件可以看到,王羲之對國事的關切,在東晉黑暗昏昧的官場中,王羲之確實是頭腦最清醒的一個。可是,當時朝廷大臣們,或者像殷浩這樣,內心忌刻,又浮華不實,好大喜功,或者像桓溫這樣,滿懷個人野心。因此王羲之對政事逐漸厭倦,老庄思想逐漸抬頭,想超脫現實,返回自然,追求順心適意生活的願望開始占據上風。
會稽(今浙江紹興)是風景秀麗的地方,山水嫵媚,北方士族渡江之後,紛紛到這里定居。他們進,可以入朝做大官;退,可以在山水中頤養天年。王羲之在政治理想上一再受到挫折,便寄情山水,與許多名士一起在山水中悠游。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3月上旬,王羲之在會稽山陰的蘭亭,舉行了一次盛會,這就是著名的蘭亭之會。參加此會的有謝安等42人,都是當時著名的士人。蘭亭依山面水,與會者列坐在曲水之旁,流觴賦詩,極盡歡娛。王羲之為紀念這次雅會,寫下了書文並茂成為千古絕調的《蘭亭集序》。這篇序最核心的思想是對大自然美的贊賞,開拓了中國人的審美理想,同時也表達了大自然永恆,而人生極為短促的悲哀。
王羲之既喜愛自然,也喜愛鵝。會稽有一位孤身老奶奶,養了一只鵝。這只鵝特別會叫,老奶奶正要把它賣掉。王羲之聽說,便帶著親友,坐著牛車,去觀看這只鵝。老奶奶聽說王內史要來看她,實在沒有好東西招待客人,便把鵝殺了,做成美味的鵝脯准備給客人吃。王羲之到來一看,不由大嘆一口氣,滿腔雅興,一掃而空。山陰縣有一個道士,養著一群好鵝。王羲之聽說後,跑去觀看,果然很好,就想買下。道士很狡獪,故意說不賣,王羲之執著要買,道士就說:「你跟我把道德經抄寫一遍,我不要錢,把這一群鵝送給你!」王羲之滿口答應了。他居然在道觀里坐了整整一天,把老子道德經抄寫了一遍,交給道士。道士把鵝給了他。兩個人都非常愜意,道士得到王羲之的真跡這個無價之寶,王羲之用籠子裝著這群漂亮的鵝,樂呵呵地趕回家去。
晉穆帝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王羲之辭去了會稽內史的職務。王羲之辭職表明他對東晉朝政局的灰心,同時也是老庄消極思想的影響。此後,王羲之與道士許邁等交往,采藥煉石,遍游東南山水,到海上飄游,曾對著大海說:「我終當快樂死!」
晉穆帝升平五年(公元361年),王羲之去世,終年5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