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漢字,分為實用字體和藝術字體兩大類。其中實用字體是經過勞動人民不斷的探索、發現而形成的傳播人類文明的文字,它起源于象形文字,公元1899年,在河南安陽小屯村發現的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是今天能見到的最古老的商代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以後相繼出現了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以及後來的宋體、黑體、仿宋體及多種印刷字體,被廣泛應用于報刊、書籍里,或是在商業設計和公共場所的各種標志性設計中,它隨著商品經濟的繁榮發展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而不斷完善和發展。以裝飾手法繪寫的藝術漢字,是融裝飾性和繪畫性為一體的藝術性字體,古已有之。東漢文學家許慎,把字體分為六種,其中有一種叫做『鳥蟲書』,這種字體構思靈巧,筆畫模仿鳥蟲的造型,有濃厚的裝飾味,這是古文字時代的藝術字體,說明我們的祖先在很久以前就能寫出優美的字體了。『飛白書』也是古代的一種藝術字體,它產生于東漢,盛行于唐代,是用篇平的竹筆書寫,類似現在用粉筆在水泥黑板上書寫一般,從《乾隆御制三十二體篆書盛京賦》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古代藝術字體的風采。其中蝌蚪篆『為我們之祖,像蝦蟆子形也……上古無筆,以竹筵點漆書竹上,竹硬漆膩,畫不能行,似其形耳』(宋‧吾衍《論篆書》);瓔珞篆是『漢劉伯升夜觀是像』而作(清‧傅恆等《乾隆御制三十二體篆書盛京賦》)等,其字體都是圖形化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