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亞里士多德到特朗普,從公民大會到推特、微博,文明在已肉眼可見的方式更迭着。如今這個24小時全天候新聞的時代,人們每天接受海量的信息,在虛擬世界中獲得了極大的自由,似乎每個人都可以對任何事件發表自己的意見。在此之前,我們從未得到如此大量的信息和機會,能夠積極參與並推動重大社會議程。然而數字革命並不像被預言的一樣完美和光鮮,作者認為當下的媒體環境充滿了無知、偏見、異化、冷漠,在研究這一現象時,作者將「公共言論」作為解讀的核心。
公眾言論是個熟悉卻遙遠的名詞,無論你是公眾人物還是普通民眾,無論是在虛擬網絡中還是面對萬人觀眾,每個人都能夠發表言論,這時候人們就需要找到合適的言辭來表達自己。當修辭變得毫無新意,當真相與謊言模糊不清,人們對媒體的漸漸失去興趣甚至信任,作者結合數十年的媒體經驗,進行了極其重要而又技藝高超的「語言」診斷,指出我們應該停止哪些做法,開始哪些行動,才能繼續向前。
馬克·湯普森(Mark Thompson)《紐約時報》社長兼執行官,曾任英國廣播公司(BBC)總裁。在《福布斯》評選出的榜單中,湯普森曾位列第65位。湯普森於1957年出生於英國倫敦,畢業於牛津大學。1979年他加入BBC,2004年出任BBC總裁,是BBC自1970年以來任職很長的一屆總裁。2012年,出任《紐約時報》社長兼執行官。縱觀他的職業生涯,可以發現他是一個能力出眾、手段強硬,與新媒體接軌比較快的媒體從業者。在擔任總裁期間,他帶領BBC攻克了很多難關,其中包括默多克傳媒帝國對它的攻擊,以及英國政府凍結其資金來源的威脅。他還推出了iplayer服務,使公眾能夠免費觀看錯過的電視節目。《紐約時報》選擇湯普森出任CEO的原因正是希望依靠湯普森來恢復銷售額的增長,並加速《紐約時報》向新媒體領域的轉變。2012年秋天,湯普森在劍橋大學針對公共言論、政治以及修辭學開辦了一系列講座,這成為了本書的靈感來源。
公眾言論是個熟悉卻遙遠的名詞,無論你是公眾人物還是普通民眾,無論是在虛擬網絡中還是面對萬人觀眾,每個人都能夠發表言論,這時候人們就需要找到合適的言辭來表達自己。當修辭變得毫無新意,當真相與謊言模糊不清,人們對媒體的漸漸失去興趣甚至信任,作者結合數十年的媒體經驗,進行了極其重要而又技藝高超的「語言」診斷,指出我們應該停止哪些做法,開始哪些行動,才能繼續向前。
馬克·湯普森(Mark Thompson)《紐約時報》社長兼執行官,曾任英國廣播公司(BBC)總裁。在《福布斯》評選出的榜單中,湯普森曾位列第65位。湯普森於1957年出生於英國倫敦,畢業於牛津大學。1979年他加入BBC,2004年出任BBC總裁,是BBC自1970年以來任職很長的一屆總裁。2012年,出任《紐約時報》社長兼執行官。縱觀他的職業生涯,可以發現他是一個能力出眾、手段強硬,與新媒體接軌比較快的媒體從業者。在擔任總裁期間,他帶領BBC攻克了很多難關,其中包括默多克傳媒帝國對它的攻擊,以及英國政府凍結其資金來源的威脅。他還推出了iplayer服務,使公眾能夠免費觀看錯過的電視節目。《紐約時報》選擇湯普森出任CEO的原因正是希望依靠湯普森來恢復銷售額的增長,並加速《紐約時報》向新媒體領域的轉變。2012年秋天,湯普森在劍橋大學針對公共言論、政治以及修辭學開辦了一系列講座,這成為了本書的靈感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