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列國志(新版) | 拾書所

絲路列國志(新版)

$ 877 元 原價 1,008
2013年,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哈薩克斯坦期間在納紮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提出了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倡議。一年多來,這個倡議不僅業已成為我國進一步改革開放的重要戰略,而且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和熱烈回應。

歷史上的“絲綢之路”是指起始於古代中國,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路上商業貿易路線,是一條東方與西方之間進行經濟、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通路,因其最初的作用是運輸中國出產的絲綢,因此當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19世紀70年代將之命名為“絲綢之路”後,即被世人廣泛接受。古代的“絲綢之路”並不是建設起來的,而是根據經濟和貿易發展的需要自然而然形成的,它跨越亞歐大陸,綿延7000多公里,既是亞歐大陸的交通動脈,也是東西方文化交匯的橋樑,不僅促進了經濟的繁榮,而且增進了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與交融。

經濟帶是經濟地理學範疇。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將對世界經濟產生重要影響,因為這一地區資源極為豐富,東邊牽著亞太經濟圈,西邊系著發達的歐洲經濟圈,可謂當今“世界上長、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大走廊。”因此,“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倡議提出後,許多國家都對此表示出濃厚的興趣及對新型合作模式的期待,尤其是我國的許多地區、部門、公司,甚而個人都渴望更多地瞭解這一經濟帶的基本情況,以便尋找機會參與進來。但如何界定這條新經濟帶的範圍,一直是各方議論的焦點。實際上,“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是一個過程,一個自願自覺的過程,其走向和內容將由自願參與珠國家和項目確定。

本書介紹了歐亞大陸“絲綢之路經濟帶”上34個國家的基本情況。用每篇一萬多字的篇幅對每個國家的基本國情,包括政治制度、政黨制度、經濟和社會發展情況進行了簡要的敘述,同時也介紹了各國的地理、人口、國家發展簡史和文化特色,還介紹了各國的投資環境,尤其是投資政策方面的情況。因此,準確地說,這部書就是一本諮詢手冊,便於讀者查詢和瞭解基本的知識。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