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海軍》原原本本地敘述了北洋海軍創建、發展和在中日海戰中失敗的過程,並努力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分析北洋海軍建立的背景,甲午戰爭必然發生的深層次原因,揭示北洋海軍失敗的歷史教訓及其深刻啟示。現在,作者不顧年高體弱,親自操刀,對當年舊作進行修改。有的文字重新潤色,有的敘述重加改寫,有的史實增補細節。更為重要的則是,作者積平生研究歷史之心得,重新審視百年以前北洋海軍這一引領洋務運動發展的歷史事件,重新回顧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奮起和抗爭的坎坷歷程,眼光更為深邃,態度更加平實,敘述更為客觀,分析也更加深刻。誠如作者所言,北洋海軍的建立,代表著中國社會從農耕文明向近現代社會轉型的過程,標志著中國社會全方位的進步,它所開啟的,是中國近現代社會的基礎。可以說,作為一部簡明北洋海軍史的拓荒之作,本書同樣反映了作者史學研究強調經世資治,求實創新的可貴特色。
戴逸(1926—),原名戴秉衡,江蘇常熟人。1946年上海交通大學肄業,轉北京大學史學系學習。1948年前往解放區,入正定華北大學一部學習,后留校在政治研究室工作。1950年中國人民大學建校後任中國革命史實習教員,1953年任中國歷史教研室講師,1956年任副教授。1961年任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副主任兼中國歷史教研室主任。1978年任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副所長、教授,1980年任所長,後任國務院學科評議組召集人、博士生導師。1988任中國史學會會長,1996年任北京市文史研究館館長,2002年任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主任。主要著作有《中國近代史稿》《簡明清史》《乾隆帝及其時代》《18世紀的中國與世界》《清通鑒》《履霜集》等。
戴逸(1926—),原名戴秉衡,江蘇常熟人。1946年上海交通大學肄業,轉北京大學史學系學習。1948年前往解放區,入正定華北大學一部學習,后留校在政治研究室工作。1950年中國人民大學建校後任中國革命史實習教員,1953年任中國歷史教研室講師,1956年任副教授。1961年任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副主任兼中國歷史教研室主任。1978年任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副所長、教授,1980年任所長,後任國務院學科評議組召集人、博士生導師。1988任中國史學會會長,1996年任北京市文史研究館館長,2002年任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主任。主要著作有《中國近代史稿》《簡明清史》《乾隆帝及其時代》《18世紀的中國與世界》《清通鑒》《履霜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