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譯論”是指在中國傳統言意觀影響之下的、自成體系的傳統翻譯理論。中國傳統譯論是我國翻譯理論的寶貴財富,也是世界翻譯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時至今日,西方譯論幾乎壟斷了國內翻譯研究,而以中國語言哲學為特色的一套中國傳統譯論,如“名實”“言意”“形神”“文質”“化境”“神似”等卻“缺席”當代翻譯理論。2017年中華學術期刊網上能檢索到以“翻譯”為主題的所有研究論文共172395篇,其中以“傳統譯論”為主題的僅有880篇,所占比重只有0.5%。
中國傳統譯論的研究集中在國內,根據研究內容大致分為中國傳統譯論資料彙編、歷史編撰(包括翻譯史和譯論史)和理論闡釋三大部分。這三類研究並沒有嚴格的界限,很多情況下相互交叉、相互促進,共同構成了中國傳統譯論研究的基本格局。目前中國傳統譯論研究在歷史編撰和資料彙編兩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如馬祖毅2006,羅新璋、陳應年2009,MARTHAPY2006),但理論闡釋部分相對滯後。在西方譯論的影響之下,中國傳統譯論的理論闡釋很快脫離了對標準的討論,研究問題日益深化和細化,傳統譯論中的主要理論專題及概念、範疇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梳理與闡述,在資料徵引和義理闡發上也較前人有所進步(孔慧怡2001,朱志瑜2001,王洪濤2005,楊全紅2010,傅惠生2011,傅惠生2012a,傅惠生2012b)。
其次,研究的視野有所拓展,出現了從思維特徵、認知模式、表述方式及其內在體系結構等方面對傳統譯論的整體性、綜合性考察。目前比較系統地探討中國傳統譯論的著作有三部:《中國傳統譯論經典詮釋——從道安到傅雷》(王宏印2003),《中國傳統譯論範疇及其體系》(張思潔2006)和《中國傳統譯論專題研究》(吳志傑2009)。此類研究是實現對中國傳統譯論體系的整體把握以及進行現代闡釋的一條有效途徑,對實現中國傳統譯論的現代轉化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傳統譯論的研究集中在國內,根據研究內容大致分為中國傳統譯論資料彙編、歷史編撰(包括翻譯史和譯論史)和理論闡釋三大部分。這三類研究並沒有嚴格的界限,很多情況下相互交叉、相互促進,共同構成了中國傳統譯論研究的基本格局。目前中國傳統譯論研究在歷史編撰和資料彙編兩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如馬祖毅2006,羅新璋、陳應年2009,MARTHAPY2006),但理論闡釋部分相對滯後。在西方譯論的影響之下,中國傳統譯論的理論闡釋很快脫離了對標準的討論,研究問題日益深化和細化,傳統譯論中的主要理論專題及概念、範疇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梳理與闡述,在資料徵引和義理闡發上也較前人有所進步(孔慧怡2001,朱志瑜2001,王洪濤2005,楊全紅2010,傅惠生2011,傅惠生2012a,傅惠生2012b)。
其次,研究的視野有所拓展,出現了從思維特徵、認知模式、表述方式及其內在體系結構等方面對傳統譯論的整體性、綜合性考察。目前比較系統地探討中國傳統譯論的著作有三部:《中國傳統譯論經典詮釋——從道安到傅雷》(王宏印2003),《中國傳統譯論範疇及其體系》(張思潔2006)和《中國傳統譯論專題研究》(吳志傑2009)。此類研究是實現對中國傳統譯論體系的整體把握以及進行現代闡釋的一條有效途徑,對實現中國傳統譯論的現代轉化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