隸書是一種過渡性字體,它的成熟意味著又要向新的字體演變。漢末楷書的出現預示著隸書的沒落。楷書逐漸取代隸書成為應用廣泛的字體後,以“初唐四家”為代表,再經顏真卿、柳公權及元人趙孟頫等大家,致楷書發展。隸書在唐代曾有過短暫的中興與輝煌,出現了以唐明皇、徐浩、韓擇木馬代表的“唐隸”,風格肥厚甜媚,格調不高,為識者所譏,但畢竟維繫了隸書一脈。自宋至清初,隸書應用場景減少,能隸書者鮮,習隸者又多獵奇,即使如趟孟頫、文徵明等擅隸者,堪為後世取法者了了,此時的隸書已無複大漢威儀。
清代“碑學“興起,書風複歸於樸,在書史上大纛彪炳,而“碑學”之嚆矢,實始於篆隸之復興。就隸書而言,清初鄭籃浸淫漢碑三十餘載,取法《曹全》《史晨》,雖“妄自挑趯”,有失漢人之沉雄偉岸,但遒媚、飄逸、奇宕之處毫無做作,為後世取徑漢碑開闢了方便之門。時王時敏、朱彝尊、傅山等亦能隸,但或失於拘,或失于怪,鄭籃誠為開一代風氣者,對後世金農、高鳳翰、鄭板橋等影響甚大,故朴學大師閻若璩曾以“聖人”目之。乾嘉以來,隨著訪碑、著錄、研究的深入,湧現出一批長於隸書的大家,如丁敬、黃易、桂馥、鄧石如、伊秉綬等,“集隸書之大成”的伊秉綬貢獻尤巨,堪稱一代巨匠。晚清執隸書牛耳者為何紹基、趙之謙,二人諸體皆精,並能融會貫通,何氏引行草筆意人隸書,縱逸超邁,其“神龍變化”處令人不可端倪;趙氏則以北碑之法融於隸書,誇張起筆頓轉和收筆波挑,緒字飄逸飛揚,變態多方。清末昊昌碩的隸書以氣勢取勝,粗壯堅實,氣息渾厚,非篆非隸,亦篆亦隸,古意盎然。
讀者亦盡可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各家隸書範本臨摹學習。
清代“碑學“興起,書風複歸於樸,在書史上大纛彪炳,而“碑學”之嚆矢,實始於篆隸之復興。就隸書而言,清初鄭籃浸淫漢碑三十餘載,取法《曹全》《史晨》,雖“妄自挑趯”,有失漢人之沉雄偉岸,但遒媚、飄逸、奇宕之處毫無做作,為後世取徑漢碑開闢了方便之門。時王時敏、朱彝尊、傅山等亦能隸,但或失於拘,或失于怪,鄭籃誠為開一代風氣者,對後世金農、高鳳翰、鄭板橋等影響甚大,故朴學大師閻若璩曾以“聖人”目之。乾嘉以來,隨著訪碑、著錄、研究的深入,湧現出一批長於隸書的大家,如丁敬、黃易、桂馥、鄧石如、伊秉綬等,“集隸書之大成”的伊秉綬貢獻尤巨,堪稱一代巨匠。晚清執隸書牛耳者為何紹基、趙之謙,二人諸體皆精,並能融會貫通,何氏引行草筆意人隸書,縱逸超邁,其“神龍變化”處令人不可端倪;趙氏則以北碑之法融於隸書,誇張起筆頓轉和收筆波挑,緒字飄逸飛揚,變態多方。清末昊昌碩的隸書以氣勢取勝,粗壯堅實,氣息渾厚,非篆非隸,亦篆亦隸,古意盎然。
讀者亦盡可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各家隸書範本臨摹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