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木帆船航運業及其從業者——活躍于廣闊江河湖海上的船民群體,是促成傳統時期全國市場形成和拓展的關鍵力量,即便是近代以來遭遇輪船業的衝擊,其影響力至20世紀中葉猶未消逝。
本書聚焦木帆船航運業自18世紀以迄20世紀中葉在長江中游流域的發展,綜合利用新發現的船民歷史文獻和民船業檔案,與官方記載、中外調查等史料交相印證,系統考察木帆船航運業在近代跨區域商貿往來中的複雜角色,並重新評價其在戰時交通運輸中成就的非凡貢獻,藉此充實與深化中國近代航運業史和經濟史的研究。在此同時,對於船民歷史能動性的關懷,亦為本書探索近代長江中游木帆船航運業的核心議題。通過田野調查和深度訪談,本書搜集整理船民自身創造的族譜、契約、賬簿、水路歌、儀式活動等文獻,力圖從社會史的視角,微觀展陳船民的工資和消費、信仰和技藝、商業活動和社會組織等日常生活面貌,揭示其因應近代時勢變幻的主體意識和行動邏輯。借此船民與木帆船航運業研究,本書期冀引發對流動性的、不穩定的勞動群體的關注。
陳瑤,1982年生,廈門大學歷史與文化遺產學院歷史系副教授,廈門大學歷史系學士、碩士,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博士,曾為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特別行政區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卓越學科領域計劃“中國社會的歷史人類學研究”訪問學人、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訪問學者。長期致力於明清以來長江中游區域社會經濟史研究,曾在中英文期刊發表過20余篇論文,並著有《糴糶之局:清代湘潭的米穀貿易與地方社會》。
本書聚焦木帆船航運業自18世紀以迄20世紀中葉在長江中游流域的發展,綜合利用新發現的船民歷史文獻和民船業檔案,與官方記載、中外調查等史料交相印證,系統考察木帆船航運業在近代跨區域商貿往來中的複雜角色,並重新評價其在戰時交通運輸中成就的非凡貢獻,藉此充實與深化中國近代航運業史和經濟史的研究。在此同時,對於船民歷史能動性的關懷,亦為本書探索近代長江中游木帆船航運業的核心議題。通過田野調查和深度訪談,本書搜集整理船民自身創造的族譜、契約、賬簿、水路歌、儀式活動等文獻,力圖從社會史的視角,微觀展陳船民的工資和消費、信仰和技藝、商業活動和社會組織等日常生活面貌,揭示其因應近代時勢變幻的主體意識和行動邏輯。借此船民與木帆船航運業研究,本書期冀引發對流動性的、不穩定的勞動群體的關注。
陳瑤,1982年生,廈門大學歷史與文化遺產學院歷史系副教授,廈門大學歷史系學士、碩士,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博士,曾為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特別行政區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卓越學科領域計劃“中國社會的歷史人類學研究”訪問學人、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訪問學者。長期致力於明清以來長江中游區域社會經濟史研究,曾在中英文期刊發表過20余篇論文,並著有《糴糶之局:清代湘潭的米穀貿易與地方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