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三十八年(1773),四庫全書館開館,於敏中出任正總裁,為纂修《四庫全書》的主要負責人,常隨乾隆左右。陸錫熊與紀昀(曉嵐)同任總纂官,具體負責主持編纂工作。
乾隆三十八年至四十一年間的五月至九月,乾隆都前往熱河行宮(即承德避暑山莊),于敏中隨行,期間乾隆關於《四庫全書》的旨意,以及於敏中的想法、相關事宜等,通過于敏中的書信,向在北京的陸錫熊等人傳達落實。今僅存的56通書劄,即是四庫館前期,於敏中與陸錫熊集中商討如何編纂《四庫全書》的珍貴史料。涉及內容極為豐富,舉凡人員配備、職司分統、工作協調、後勤保障等統籌工作,以及書籍分類、版式擬定、發凡起例等體例的制定,書籍的刊刻、謄抄、校對、刪改、存毀,等等,事無巨細,均有佈置或商議。可為疏闊的歷史罅隙,填充具體生動的細節。
由於書劄事關中秘,直到1933年才以《于文襄手劄》之名影印出版,為學界所重。張曉芝先生今對草書信劄全文,做了仔細的釋讀、精確的年月日考訂和翔實的箋證,使這批珍貴的文獻厘然可讀,並詳為爬梳關涉的大量史事,頗具文獻價值和學術價值。
此次出版,隨文影印56通原劄,以便參讀。
乾隆三十八年至四十一年間的五月至九月,乾隆都前往熱河行宮(即承德避暑山莊),于敏中隨行,期間乾隆關於《四庫全書》的旨意,以及於敏中的想法、相關事宜等,通過于敏中的書信,向在北京的陸錫熊等人傳達落實。今僅存的56通書劄,即是四庫館前期,於敏中與陸錫熊集中商討如何編纂《四庫全書》的珍貴史料。涉及內容極為豐富,舉凡人員配備、職司分統、工作協調、後勤保障等統籌工作,以及書籍分類、版式擬定、發凡起例等體例的制定,書籍的刊刻、謄抄、校對、刪改、存毀,等等,事無巨細,均有佈置或商議。可為疏闊的歷史罅隙,填充具體生動的細節。
由於書劄事關中秘,直到1933年才以《于文襄手劄》之名影印出版,為學界所重。張曉芝先生今對草書信劄全文,做了仔細的釋讀、精確的年月日考訂和翔實的箋證,使這批珍貴的文獻厘然可讀,並詳為爬梳關涉的大量史事,頗具文獻價值和學術價值。
此次出版,隨文影印56通原劄,以便參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