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本雅明在西班牙和法國邊境的一座小鎮結束了生命。2002年,本書作者、人類學家陶西格拜訪了本雅明在小鎮的墳墓。於是有了本書。本書以書中同名文章《本雅明之墓》為書名,並以此發散開來,展現出一位人類學家的學術關切。
本書的主題涵蓋了本雅明之墓、哥倫比亞的農民詩人,此外,也有關於薩滿教身體特質的討論,以及海洋的消失。這些看似鬆散的主題,每一個都打上了作者鮮明的個人風格烙印,即對物件的欣賞,並從中提煉出深刻的哲學和人類學冥思。
作者通過這些不尋常的散文,向讀者展示唯物主義知識為我們所棲居的靠前抽象的、全球化的、同質性的和電子化的世界,所提供的一條另類道路。作者通過本雅明之墓,追尋一次兼具民族志式的、自傳式的、文化批評式的旅程,他向讀者展示了自己對於20世紀偉大的文學批評家的定制記憶。
本書的主題涵蓋了本雅明之墓、哥倫比亞的農民詩人,此外,也有關於薩滿教身體特質的討論,以及海洋的消失。這些看似鬆散的主題,每一個都打上了作者鮮明的個人風格烙印,即對物件的欣賞,並從中提煉出深刻的哲學和人類學冥思。
作者通過這些不尋常的散文,向讀者展示唯物主義知識為我們所棲居的靠前抽象的、全球化的、同質性的和電子化的世界,所提供的一條另類道路。作者通過本雅明之墓,追尋一次兼具民族志式的、自傳式的、文化批評式的旅程,他向讀者展示了自己對於20世紀偉大的文學批評家的定制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