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詩論彙集了希尼任職牛津詩歌教授期間(1989-1994)的講座,他這樣描述該書題目:“校正詩歌意味着知曉並讚頌詩歌自身的力量……不僅把詩歌當作提供論點、啟迪人心的東西,而且視之為天使的潛質和靈魂的運動。”他的十場講座論及“詩歌的愉悅與驚喜,它的公正和‘在場’,時而不可預見時而不可或缺,勢不可當且自我導向,勇往直前地發揮出全部潛能。”
希尼探索的詩人詩作範圍廣泛,從克里斯托弗·馬洛到約翰·克萊爾再到奧斯卡·王爾德,從十八世紀愛爾蘭詩人布賴恩·梅里曼到二十世紀美國詩人伊麗莎白·畢肖普。尤其在最後一場犀利深刻的講座“寫作的邊界”中,他指出詩歌是對全球危機和個人危機的回應——回應北愛問題,回應現代世界種種令人絕望的挑戰。無論聚焦于所論作品的特定時刻,還是致力於推進他的總體主題——詩歌擁有幫助我們重獲精神平衡的特殊能力——希尼的洞見和雄辯本身就體現一種詩歌秩序。
謝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1939—2013),享譽世界的偉大詩人、劇作家、評論家、翻譯家。1939年生於北愛爾蘭德里郡,1961年畢業於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當過中學教師和母校的文學教師。二十多歲即以詩集《一位自然主義者之死》聞名詩壇。1972年和家人移居愛爾蘭都柏林。曾任美國哈佛大學修辭學教授,英國牛津大學詩學教授。獲艾略特詩歌獎、毛姆文學獎、史密斯文學獎等系列重要獎項,1995年因其“作品洋溢着的抒情之美,以及對倫理的深刻理解,凸顯了日常生活的奇跡和歷史的現實存在”獲諾貝爾文學獎,被稱為“繼葉芝之後偉大的愛爾蘭詩人”。
希尼探索的詩人詩作範圍廣泛,從克里斯托弗·馬洛到約翰·克萊爾再到奧斯卡·王爾德,從十八世紀愛爾蘭詩人布賴恩·梅里曼到二十世紀美國詩人伊麗莎白·畢肖普。尤其在最後一場犀利深刻的講座“寫作的邊界”中,他指出詩歌是對全球危機和個人危機的回應——回應北愛問題,回應現代世界種種令人絕望的挑戰。無論聚焦于所論作品的特定時刻,還是致力於推進他的總體主題——詩歌擁有幫助我們重獲精神平衡的特殊能力——希尼的洞見和雄辯本身就體現一種詩歌秩序。
謝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1939—2013),享譽世界的偉大詩人、劇作家、評論家、翻譯家。1939年生於北愛爾蘭德里郡,1961年畢業於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當過中學教師和母校的文學教師。二十多歲即以詩集《一位自然主義者之死》聞名詩壇。1972年和家人移居愛爾蘭都柏林。曾任美國哈佛大學修辭學教授,英國牛津大學詩學教授。獲艾略特詩歌獎、毛姆文學獎、史密斯文學獎等系列重要獎項,1995年因其“作品洋溢着的抒情之美,以及對倫理的深刻理解,凸顯了日常生活的奇跡和歷史的現實存在”獲諾貝爾文學獎,被稱為“繼葉芝之後偉大的愛爾蘭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