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旨在以通俗的形式書寫隋唐至五代的歷史興衰過程,着重分析了宗教信仰和意識形態對隋唐治亂的影響,闡述了唐朝前期的貴族政治與唐玄宗的政治改革,並揭示了唐代強盛的原因在於它是一個開放的社會,“唐人認可了世界,世界也認同了唐人”。作者以“世界”的眼光,將隋唐五代放在世界史、亞洲史的背景中加以敘述,為人們宏觀地展示了中國文明黃金時代的榮耀與遺憾,發人深省。另外,作者對這一時代宗教、信仰、藝術、文學等精神領域的發展也予以格外關注,凸現了隋唐時代的多元面貌。
李學勤(1933—2019),著名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古文獻學家和教育家,被學術界譽為“百科全書式的學者”。曾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與專家組組長、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中國先秦史學會理事長和名譽理事長。1997年當選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2018年被聘為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2013年獲首屆“漢語人文學術寫作終身成就獎”和“孔子文化獎”,2014年獲首屆國學大典“全球華人國學獎終身成就獎”,2015年獲第四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長期致力於中國古代文明的研究,在甲骨學研究、青銅器研究、戰國文字研究、簡帛學研究等多學科領域都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提出了“重新估價中國古代文明”“走出疑古時代”等學術主張,引領和推進了中國古代史、考古學、古文字學等多學科的發展。出版了《殷代地理簡論》《東周與秦代文明》《古文字學初階》《新出青銅器研究》《比較考古學隨筆》《走出疑古時代》《簡帛佚籍與學術史》《重寫學術史》《中國古史尋證》《中國古代文明研究》《清華簡及古代文明》等學術著作40多部。
郭志坤,出版家,歷史學家,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被出版界稱為“學者型編輯”。曾擔任文匯出版社和上海人民出版社總編輯,榮獲首屆上海出版人金獎和“全國百佳出版工作者”稱號。策劃了《中國通史》(白壽彝總主編)和“中國斷代史系列”叢書,主編了《賢哲自述叢書》《香港全紀錄》《澳門全紀錄》,並著有《秦始皇大傳》、《隋煬帝大傳》、《荀學論稿》、《成語里的中國通史》(與陳雪良合著)、《提問諸子叢書》(與陳雪良合著)等。
孫英剛,普林斯頓大學博士。浙江大學歷史學院長聘教授、常務副院長。主要從事中古史、佛教史、絲綢之路的研究。出版了《神文時代》《犍陀羅文明史》《隋唐五代史》等多部著作,在《歷史研究》《中國史研究》《世界宗教研究》等學術刊物發表論文100余篇。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兼任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副會長、中國唐史學會理事、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理事。
李學勤(1933—2019),著名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古文獻學家和教育家,被學術界譽為“百科全書式的學者”。曾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與專家組組長、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中國先秦史學會理事長和名譽理事長。1997年當選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2018年被聘為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2013年獲首屆“漢語人文學術寫作終身成就獎”和“孔子文化獎”,2014年獲首屆國學大典“全球華人國學獎終身成就獎”,2015年獲第四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長期致力於中國古代文明的研究,在甲骨學研究、青銅器研究、戰國文字研究、簡帛學研究等多學科領域都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提出了“重新估價中國古代文明”“走出疑古時代”等學術主張,引領和推進了中國古代史、考古學、古文字學等多學科的發展。出版了《殷代地理簡論》《東周與秦代文明》《古文字學初階》《新出青銅器研究》《比較考古學隨筆》《走出疑古時代》《簡帛佚籍與學術史》《重寫學術史》《中國古史尋證》《中國古代文明研究》《清華簡及古代文明》等學術著作40多部。
郭志坤,出版家,歷史學家,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被出版界稱為“學者型編輯”。曾擔任文匯出版社和上海人民出版社總編輯,榮獲首屆上海出版人金獎和“全國百佳出版工作者”稱號。策劃了《中國通史》(白壽彝總主編)和“中國斷代史系列”叢書,主編了《賢哲自述叢書》《香港全紀錄》《澳門全紀錄》,並著有《秦始皇大傳》、《隋煬帝大傳》、《荀學論稿》、《成語里的中國通史》(與陳雪良合著)、《提問諸子叢書》(與陳雪良合著)等。
孫英剛,普林斯頓大學博士。浙江大學歷史學院長聘教授、常務副院長。主要從事中古史、佛教史、絲綢之路的研究。出版了《神文時代》《犍陀羅文明史》《隋唐五代史》等多部著作,在《歷史研究》《中國史研究》《世界宗教研究》等學術刊物發表論文100余篇。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兼任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副會長、中國唐史學會理事、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