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詮釋媒體史的趣味觀點!
「我們過去身處的『大眾媒體時代』其實是長達兩世紀的反常狀態。
媒體原本就是屬於社群的,而現在只是再度加強。」
古羅馬最偉大的政治家西塞羅其實每天都在上網。
「我們過去身處的『大眾媒體時代』其實是長達兩世紀的反常狀態。
媒體原本就是屬於社群的,而現在只是再度加強。」
古羅馬最偉大的政治家西塞羅其實每天都在上網。
他的瀏覽器是莎草紙,他的頻寬是奴隸的腳。他發表一篇「動態」,這則「動態」便會在他的人際網絡中開始流傳,其他人順勢寫下心得、發表新聞,或者「轉推」抄寫到另一張莎草紙。在羅馬城內,回覆一個問題約需兩小時。奴隸們交替往來,於是各種最新消息、政治謀略與八卦,遍傳遍了羅馬。
如果我們把「技術」抽開,從歷史中尋找能擔任「社群媒體」的相同角色,便會發現:每個歷史階段,其實都有這樣密集人際互動、資訊交換的相應機制。在古羅馬我們找到奔波的莎草紙;在十六世紀我們找到不斷傳遞散布、引發革命的印刷小冊;在啟蒙時代我們找到川流不息的咖啡館。這些臉書出現之前的社群媒體,雖然速度慢一點,但卻有現在臉書、推特的全部特性。
一旦把現代網路建立起來的「社群媒體」與之前兩千年的歷史連上,許多現在的疑惑或許就變得清晰許多:臉書之於阿拉伯之春到底扮演什麼角色?論述言論的庸俗化會對文化有何影響?今日社群媒體真正新穎的地方在哪裡?
作者湯姆.斯丹迪奇是個非傳統的歷史作家,出身科技圈,長期為Wired雜誌、紐約時報等媒體撰寫重點文章。他總能用新穎的角度,重新找到理解歷史或科技的線索。他之前的幾本著作《歷史六瓶裝》、《歷史大口吃》不但精彩好看,更是引起眾多討論。
在這本書中,作者自由穿梭於各個時代,利用細膩的歷史線索,構築出一支「臉書出現之前的社群媒體歷史」。讓我們因而能撥開「社群媒體是當代產物」、「社群媒體因為科技才可能」的種種迷霧,看清眼前發生的真相。
【按讚推薦】
廖健苡/哲學星期五策劃人
黃哲斌/新聞工作者
【好評推薦】
「潛回歷史,細看新聞媒體、八卦報導、電子郵件、社群網站的原型,機智風趣且具?發性。」——黃哲斌,新聞工作者
從斯丹迪奇的《維多莉亞的網際網路》這本書開始,我就是他的忠實讀者。那本書是關於電報的興起,一方面讓我們弄清網路科技與電報的關係,一方面讀來饒富興味。這次也是如此。——保羅.克魯曼(Paul Krugman),紐約時報
斯丹迪奇再一次展現他過人天賦,把過往歷史銜接到現在的爭論與科技。《社群媒體前兩千年》一書做出好看而且極有說服力的主張。——史蒂文•?生(Steven Johnson),Future Perfect以及《好主意從哪來》作者
這本書將會改變你對社群媒體的看法。它揭露:今日科技只是幫我搔我們喜愛分享與連接的癢。——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網景及Andreessen Horowitz之共同創辦人。
湯姆.斯丹迪奇讓我們了解,在文化的自然進程中,我們過去身處的「大眾媒體時代」其實是長達兩世紀的反常狀態。媒體原本就是屬於社群的,而現在只是再度加強。——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長尾效應》、《免費》及《自造者時代》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