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利潤模式」其實是個陷阱?代價竟是縮短產品的生命週期?
網路上琳瑯滿目的商品店家,是正規行銷還是詐騙集團?
全球知名管理顧問公司麥肯錫稱:「數據,已經滲透到當今每一個行業和每一個業務職能領域,成為重要的生產因素。人們對海量數據的挖掘和運用,預示著新一波生產力成長和消費者盈餘浪潮的到來。」
大數據時代來了!同時也伴隨著資訊的不對稱、商家與使用者的資訊不對稱……
什麼是「互聯網思維陷阱」?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教授約拿·伯格(Jonah Berger)在其著作《傳染》中揭示:只有極少數量的人享有超級數量的關注,大多數人在網路上是可有可無的存在。在當下較為流行(近乎泛濫)的「互聯網思維」中,所謂的規律常常被用來顯示單方面的「好處」。當專業知識被用來作片面的宣傳時,規律就在不知不覺中蛻變為意識形態,成為思維的陷阱。
戴爾「快」模式迷思
只有10%的社群網站影片,獲得了10次以上的點擊,而有過百萬點擊數的遠遠不足1%,這是一個「長尾分布定律(指排名與下載量的對應關係)」的現實版本——在互聯網上,只有極少數使用者獲得了超級數量的關注,而大多數使用者在網路上的存在似乎是可有可無的。
網路自由下的隱患:網路暴力
在21世紀初,拉尼爾曾提出,互聯網世界中的那些「匿名評論者」對使用者來說將是一個巨大的潛在威脅。他的言論看似有些激進,但此類資訊確實是使用者不可觸碰的「毒瘤」。如同匿名的評論者,使用者的隱私資訊被販賣給各大公司,回過頭還要打著「消費者主權」的名義欺騙使用者,人性中的醜陋沒有被抑制,反而被助長,滋生了更多的網路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