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錯過!來自全球製造業第一大國、最高理工學府的先驅見解。”
看中國清華大學軟件學院院長用明晰簡明的風格,詼諧逗趣的語調,
使每個人都能掌握──互聯網時代即將點燃的新工業革命契機!
2015年5月,中國國務院正式發佈《中國製造2025》規劃,作為未來10年的發展綱領和頂層設計,該規劃旨在將中國從一個「製造大國」轉型為「製造強國」。此規劃可以看作與工業4.0、工業互聯網同時代的東方巨響。這對亞洲有什麼影響?台灣又在其中佔了怎樣一塊位置?
先由中興通訊ZTE被美封殺出發──理解本書的核心思維
為什麼全球貿易戰已延燒至智財領域?為什麼互聯網被視為新工業革命的最後一哩路?而掌握人工智慧、物聯網、晶片產業,是否就能邁入強國之林?本書用最簡短的篇幅,以最精闢的語言、貼近在地的文字,讓你對即將到來的貿易戰、匯率戰、物聯網、雲端計算、機器人時代能最快地完整把握。
得益於前兩次工業革命,西方國家在全球政治和經濟中舉足輕重,主導地位不言而喻。這種東西方對峙的格局在近幾十年來逐漸被打破,第三世界國家崛起,形成同樣具有全球決定性力量的政治和經濟勢力。在經濟和政治全球化的形勢下,西方國家已經不復當年的雄霸天下。
而人口最多、市場最大的中國,自然在這場革命中首當其衝,除了身負挑戰重任,也得面對在這幾項關鍵技術上,必須要急起直追、後來居上的壓力。
國際級壟斷:五巨頭組成的「工業互聯網」戰隊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要了解中國當前達成《中國製造2025》的阻礙,就得從新工業革命的五家巨頭說起,它們組成的「工業互聯網戰隊」各有所長,以下分別簡單介紹一下它們的技能點以及「打怪」時的主要分工:
一、IT供應商思科(Cisco)。技能點:提供網絡解決方案。這家取名為舊金山(San Francisco)詞尾的美國IT企業龍頭老大提出了萬物互聯(Internet of Everything,IoE),這也正是物聯網的概念。不得不說,這個知識產權概念的提出為聯盟自己掌控解決方案鋪平了前進的道路。因此思科的主要分工是提供互聯網得以發展的基石:交換機、路由器、服務器以及國人最需要的VPN和防火牆等。多八卦一句,2013年6月中旬,思科被愛德華·斯諾登(Edward Joseph Snowden)曝出參與美國的棱鏡計劃,據說美國國家安全局曾經通過思科路由器監控過我國的網絡和計算機。
二、電信運營商AT&T。技能點:機器到機器(Machine to Machine, M2M)的解決方案。在通信網路營運企業的眼中,所有的鏈接物除了人就是物體了,因此介入到工業領域一直是AT&T的理想。事實上,目前中國電信和中國移動也正在推廣M2M的解決方案,他們和華為一起力推的NB-IOT也代表了類似的努力。
三、國際商業機器股份有限公司IBM。技能點:智慧地球(Smart Planet)。阿基米德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地球。」對於IBM來說,這個支點就是智慧的系統。得益於IBM在中國婦孺皆知的知名度,加上這個詞通俗易懂且又朗朗上口,如今「智慧城市」已成為政府報告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深藍」是IBM公司生產的一台超級西洋棋計算機,重1270kg,有32個大腦(微處理器),每秒可以計算2億步,其名字源自其雛形計算機「沈思」(Deep Thought)及IBM的暱稱「巨藍」(Big Blue)。1997年5月11日,「深藍」在正常時限的比賽中首次擊敗了等級分排名世界第一的大師加里·卡斯帕羅夫。機器的勝利標示著國際象棋歷史的新時代,也標示著智慧系統的發展。
四、半導體公司英特爾(Intel)。技能點:半導體、晶片和處理器。這家「摩爾定律」的搖籃近年來除了勤勤懇懇為各大手機、計算機等智慧型設備商提供晶片服務之外似乎並沒有什?大動作。但是據說IIC的對手工業4.0研究院CPS中心曾經邀請來自哈佛的實習生對Intel的物聯網晶片佈局進行過研究。從哈佛實習生跟蹤研究的結果來看,Intel一直在物聯網晶片上進行標準化努力,可見其野心並不在於眼前小利,而是心懷「詩和遠方」。
五、最後出場的是聯盟幫主和戰隊隊長——通用電氣GE(General Electric Company)。技能點:提供綜合技術與服務,產業鏈覆蓋面廣。從愛迪生時代開始,通用電氣就一直以科技弄潮兒的形象出現在世人面前。1896年,道瓊斯工業指數榜設立,通用電氣是當時榜上的12家公司之一,時至今日,它是唯一一個仍在指數榜上的公司,可見其在製造業中的江湖地位。作為聯盟發起者,GE提供了一個叫Predix的平臺,其落腳點是軟體,看得出來GE期望未來轉型為一家系統軟體公司。目前,GE成立了GE Digital公司,專注於Predix平臺的開發和運營,而該平臺也被GE等同於工業互聯網應用平臺。
我們總結一下(敲黑板)。Cisco作為物聯網連接交換設備的廠家,大力推動IoE的概念,關注物聯網發展理所當然;AT&T一直關注M2M的應用,這是所謂電信營運商口中ICT應用的基本技術;IBM作為智慧地球和智慧城市(Smart City)的提出者,期望找到驅動智慧地球的新動力;Intel在移動互聯網領域沒有形成類似於在PC領域的影響力,考慮新的領域(諸如工業)戰略佈局是一個合理的選擇;GE自己本來就有大量的工業設備,把這些設備聯網並提供預測性維護,是內在產品服務需要。
第四次工業革命:「知識」為王,「架構」凌駕一切
縱觀過去的三次工業革命,從技術創新的角度可以視作兩波主要的創新浪潮:「工業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和「互聯網革命」(Internet Revolution)。第一波創新浪潮綿延150餘年,涵蓋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極大地改善了人們的生產水平和生活條件,狠狠地甩掉了賈平凹在《秦腔》中所描繪的「交通基本靠走,治安基本靠狗,通信基本靠吼,娛樂基本靠手」的社會現實,更是徹底改變了「取暖基本靠抖,挖掘基本靠手,耕地基本靠牛,照明基本靠油」的農耕狀況。
第二波浪潮伴隨著第三次工業革命,前後大約只有50年,卻同樣讓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深刻變革,特別是計算機和互聯網的發展,實現了人和機器對話、機器和機器對話、人和人通過機器對話、人與環境通過機器對話甚至人和未知的太空對話。總結而論,這是一個由物聯網、互聯網、雲端計算等技術連接起來的網絡化、分佈式智慧型生產系統。在該系統中,機器或產品將具有自行組織、自行強化、自行配置和自行診斷的智慧。
尤瓦爾·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在《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中提到,工業革命的核心,其實就是能源轉換的革命。過去,能源所指對像往往是石油、煤炭和天然氣等不可再生資源,人類終日為能源的耗盡而惴惴不安。而現在,我們的能源來自無窮無盡的數據和訊息,唯一的限制就是我們的無知。可以說,這世界缺的不是能源,而是讓我們能夠駕馭能源的知識。
天衣無縫:網路化的人,網路化的機器
互聯網是開放的,但並不平等。互聯網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贏者通吃,這一特徵進一步被今天的創業大眾總結成一條互聯網行業的鐵律,叫做「數一數二,不三不四」。梅特卡夫定律告訴我們網路的價值與用戶數的平方成正比,這意味著用戶數相差不多會導致網路價值相差很多。進一步地,落後者未來獲得新用戶、新資源的機會都要比領先者小得多。梅特卡夫定律加劇了互聯網的馬太效應。因此,投資者往往會極為重視互聯網企業的行業地位,他們會願意付出高溢價來購買領先者的股權。
這也就是我們常掛在嘴邊的「用戶為王」。
正如大衛·溫伯格(David Weinberger)在《知識的邊界》(Too Big To Know)一書中所描繪:「當知識變得網路化之後,房間裡最聰明的那個,已經不是站在屋子前頭給我們上課的那個,也不是房間裡所有人的群體智慧。房間裡最聰明的,是房間本身:是容納了其中所有的人與思想,並把他們與外界相連接的這個網。」儘管這個網路中的知識輸入都是人類本身的智慧(而非機器的智慧),但是這些知識網路化之後所足以支撐發現的新知識,卻超出了其中任何一個個體自身的認知極限。換言之,網路化的知識能突破單一知識本身的邊界,網路化的人能打破單一個體原本的思想極限,網路化的機器能衝破單個機器原有的能力。而這正是本書《從互聯到新工業革命》所欲探討的人類科技奇點;我們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這將是改變未來的重要時刻。
看中國清華大學軟件學院院長用明晰簡明的風格,詼諧逗趣的語調,
使每個人都能掌握──互聯網時代即將點燃的新工業革命契機!
2015年5月,中國國務院正式發佈《中國製造2025》規劃,作為未來10年的發展綱領和頂層設計,該規劃旨在將中國從一個「製造大國」轉型為「製造強國」。此規劃可以看作與工業4.0、工業互聯網同時代的東方巨響。這對亞洲有什麼影響?台灣又在其中佔了怎樣一塊位置?
先由中興通訊ZTE被美封殺出發──理解本書的核心思維
為什麼全球貿易戰已延燒至智財領域?為什麼互聯網被視為新工業革命的最後一哩路?而掌握人工智慧、物聯網、晶片產業,是否就能邁入強國之林?本書用最簡短的篇幅,以最精闢的語言、貼近在地的文字,讓你對即將到來的貿易戰、匯率戰、物聯網、雲端計算、機器人時代能最快地完整把握。
得益於前兩次工業革命,西方國家在全球政治和經濟中舉足輕重,主導地位不言而喻。這種東西方對峙的格局在近幾十年來逐漸被打破,第三世界國家崛起,形成同樣具有全球決定性力量的政治和經濟勢力。在經濟和政治全球化的形勢下,西方國家已經不復當年的雄霸天下。
而人口最多、市場最大的中國,自然在這場革命中首當其衝,除了身負挑戰重任,也得面對在這幾項關鍵技術上,必須要急起直追、後來居上的壓力。
國際級壟斷:五巨頭組成的「工業互聯網」戰隊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要了解中國當前達成《中國製造2025》的阻礙,就得從新工業革命的五家巨頭說起,它們組成的「工業互聯網戰隊」各有所長,以下分別簡單介紹一下它們的技能點以及「打怪」時的主要分工:
一、IT供應商思科(Cisco)。技能點:提供網絡解決方案。這家取名為舊金山(San Francisco)詞尾的美國IT企業龍頭老大提出了萬物互聯(Internet of Everything,IoE),這也正是物聯網的概念。不得不說,這個知識產權概念的提出為聯盟自己掌控解決方案鋪平了前進的道路。因此思科的主要分工是提供互聯網得以發展的基石:交換機、路由器、服務器以及國人最需要的VPN和防火牆等。多八卦一句,2013年6月中旬,思科被愛德華·斯諾登(Edward Joseph Snowden)曝出參與美國的棱鏡計劃,據說美國國家安全局曾經通過思科路由器監控過我國的網絡和計算機。
二、電信運營商AT&T。技能點:機器到機器(Machine to Machine, M2M)的解決方案。在通信網路營運企業的眼中,所有的鏈接物除了人就是物體了,因此介入到工業領域一直是AT&T的理想。事實上,目前中國電信和中國移動也正在推廣M2M的解決方案,他們和華為一起力推的NB-IOT也代表了類似的努力。
三、國際商業機器股份有限公司IBM。技能點:智慧地球(Smart Planet)。阿基米德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地球。」對於IBM來說,這個支點就是智慧的系統。得益於IBM在中國婦孺皆知的知名度,加上這個詞通俗易懂且又朗朗上口,如今「智慧城市」已成為政府報告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深藍」是IBM公司生產的一台超級西洋棋計算機,重1270kg,有32個大腦(微處理器),每秒可以計算2億步,其名字源自其雛形計算機「沈思」(Deep Thought)及IBM的暱稱「巨藍」(Big Blue)。1997年5月11日,「深藍」在正常時限的比賽中首次擊敗了等級分排名世界第一的大師加里·卡斯帕羅夫。機器的勝利標示著國際象棋歷史的新時代,也標示著智慧系統的發展。
四、半導體公司英特爾(Intel)。技能點:半導體、晶片和處理器。這家「摩爾定律」的搖籃近年來除了勤勤懇懇為各大手機、計算機等智慧型設備商提供晶片服務之外似乎並沒有什?大動作。但是據說IIC的對手工業4.0研究院CPS中心曾經邀請來自哈佛的實習生對Intel的物聯網晶片佈局進行過研究。從哈佛實習生跟蹤研究的結果來看,Intel一直在物聯網晶片上進行標準化努力,可見其野心並不在於眼前小利,而是心懷「詩和遠方」。
五、最後出場的是聯盟幫主和戰隊隊長——通用電氣GE(General Electric Company)。技能點:提供綜合技術與服務,產業鏈覆蓋面廣。從愛迪生時代開始,通用電氣就一直以科技弄潮兒的形象出現在世人面前。1896年,道瓊斯工業指數榜設立,通用電氣是當時榜上的12家公司之一,時至今日,它是唯一一個仍在指數榜上的公司,可見其在製造業中的江湖地位。作為聯盟發起者,GE提供了一個叫Predix的平臺,其落腳點是軟體,看得出來GE期望未來轉型為一家系統軟體公司。目前,GE成立了GE Digital公司,專注於Predix平臺的開發和運營,而該平臺也被GE等同於工業互聯網應用平臺。
我們總結一下(敲黑板)。Cisco作為物聯網連接交換設備的廠家,大力推動IoE的概念,關注物聯網發展理所當然;AT&T一直關注M2M的應用,這是所謂電信營運商口中ICT應用的基本技術;IBM作為智慧地球和智慧城市(Smart City)的提出者,期望找到驅動智慧地球的新動力;Intel在移動互聯網領域沒有形成類似於在PC領域的影響力,考慮新的領域(諸如工業)戰略佈局是一個合理的選擇;GE自己本來就有大量的工業設備,把這些設備聯網並提供預測性維護,是內在產品服務需要。
第四次工業革命:「知識」為王,「架構」凌駕一切
縱觀過去的三次工業革命,從技術創新的角度可以視作兩波主要的創新浪潮:「工業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和「互聯網革命」(Internet Revolution)。第一波創新浪潮綿延150餘年,涵蓋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極大地改善了人們的生產水平和生活條件,狠狠地甩掉了賈平凹在《秦腔》中所描繪的「交通基本靠走,治安基本靠狗,通信基本靠吼,娛樂基本靠手」的社會現實,更是徹底改變了「取暖基本靠抖,挖掘基本靠手,耕地基本靠牛,照明基本靠油」的農耕狀況。
第二波浪潮伴隨著第三次工業革命,前後大約只有50年,卻同樣讓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深刻變革,特別是計算機和互聯網的發展,實現了人和機器對話、機器和機器對話、人和人通過機器對話、人與環境通過機器對話甚至人和未知的太空對話。總結而論,這是一個由物聯網、互聯網、雲端計算等技術連接起來的網絡化、分佈式智慧型生產系統。在該系統中,機器或產品將具有自行組織、自行強化、自行配置和自行診斷的智慧。
尤瓦爾·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在《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中提到,工業革命的核心,其實就是能源轉換的革命。過去,能源所指對像往往是石油、煤炭和天然氣等不可再生資源,人類終日為能源的耗盡而惴惴不安。而現在,我們的能源來自無窮無盡的數據和訊息,唯一的限制就是我們的無知。可以說,這世界缺的不是能源,而是讓我們能夠駕馭能源的知識。
天衣無縫:網路化的人,網路化的機器
互聯網是開放的,但並不平等。互聯網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贏者通吃,這一特徵進一步被今天的創業大眾總結成一條互聯網行業的鐵律,叫做「數一數二,不三不四」。梅特卡夫定律告訴我們網路的價值與用戶數的平方成正比,這意味著用戶數相差不多會導致網路價值相差很多。進一步地,落後者未來獲得新用戶、新資源的機會都要比領先者小得多。梅特卡夫定律加劇了互聯網的馬太效應。因此,投資者往往會極為重視互聯網企業的行業地位,他們會願意付出高溢價來購買領先者的股權。
這也就是我們常掛在嘴邊的「用戶為王」。
正如大衛·溫伯格(David Weinberger)在《知識的邊界》(Too Big To Know)一書中所描繪:「當知識變得網路化之後,房間裡最聰明的那個,已經不是站在屋子前頭給我們上課的那個,也不是房間裡所有人的群體智慧。房間裡最聰明的,是房間本身:是容納了其中所有的人與思想,並把他們與外界相連接的這個網。」儘管這個網路中的知識輸入都是人類本身的智慧(而非機器的智慧),但是這些知識網路化之後所足以支撐發現的新知識,卻超出了其中任何一個個體自身的認知極限。換言之,網路化的知識能突破單一知識本身的邊界,網路化的人能打破單一個體原本的思想極限,網路化的機器能衝破單個機器原有的能力。而這正是本書《從互聯到新工業革命》所欲探討的人類科技奇點;我們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這將是改變未來的重要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