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心理學 (電子書) | 拾書所

課堂教學心理學 (電子書)

$ 99 元 原價 248

教師保持健康的心理不僅有利於教師自身的生理健康,有利於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有利於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而當前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卻不容樂觀。

一、有利於生理健康

心理健康與生理健康關係極為密切。一方面,一個人的生理健康水平會影響心理健康水準。人的軀體性疾病、生理缺陷會給人的心理特點和心理狀態帶來負面影響,使人產生焦慮、憂愁、煩惱、憂鬱等不良情緒,影響人的情感、意志、性格,乃至人際關係的和諧。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水準也影響生理健康水準。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培養健康的身體。例如,樂觀、愉快、自信、平和的心態有助於提高人的免疫能力,使人有效地抵抗疾病的侵襲,從而促進身體健康。而心理上的不健康,如長期的過度焦慮、憂慮、煩惱、憂鬱、憤怒,會導致生理上的異常或病變,引發心身疾病。心身疾病是心理因素在疾病起因中占較大成份的疾病,或者說是主要由心理—社會因素引起、與情緒有關而呈現身體症狀的軀體疾病。人是一個生理和心理緊密結合的有機整體,精神和軀體在同一生命進程中共同起著作用。那些與情緒聯繫密切、由植物神經系統支配的器官系統更易患這種疾病。

二、有利於工作效率的提高

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較高會使其在智力、情感、意志等方面機能都得到正常發揮,從而有助於提高工作的效率。心理健康的人能客觀地評價、自如地應對客觀環境,其心理傾向和行為與社會現實的要求之間的關係基本上協調。個體與環境能取得積極的平衡,就能以正確的態度和方法來對待矛盾和處理問題,也能以平和的心態對待生活中的挫折,一般不會因偶爾的失敗而喪失信心,其工作和學習效率必然優於心理不健康的人。

三、有利於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還不僅僅是個人的事情,它也影響著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教師是學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是學生認同的楷模,在師生日常接觸中,最能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而且,心理健康的教師能透過教學歷程影響學生,使學生的心理也健康發展。

教師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確理解學生的行為,更無法巧妙地處理學生問題,輕則影響師生關係,重則可能傷害學生心靈。因此,為了更好地教育學生,教師自己首先必須是心理健康的人。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