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貴州戲曲 (電子書) | 拾書所

雲南貴州戲曲 (電子書)

$ 99 元 原價 250

儺,是源於中國古代原始宗教的一種文化現象,是原始社會先民對圖騰、鬼魂及祖先的崇拜,屬世界性的文化範疇。

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儺逐漸演變成一種固定的用以驅疫病之鬼或「驅邪納吉」的祭祀活動。在整個儺戲文化活動中,儺儀、儺舞、儺戲不斷完善。而儺戲也基本劃分為3個不同的儺文化藝術表演流派,即宮廷儺、鄉人儺、軍儺的表演藝術,其中的軍儺就是地戲。

到了明代初年,為了鞏固西南邊陲,朱元璋派潁川侯傅友德為征南大將軍,率步騎35萬出征,於1381年到達貴州安順之後,安順一帶便成為明王朝軍隊的大本營。

1388年,明軍第二次南征後,又從江南諸省大量移民來黔。這樣,由屯軍和移民便構成了安順一帶獨特的屯堡。

爾後明王朝又以「調北填南」的舉措,從中原、湖廣、江南等省強行徵調大批農民、工匠、役夫、商賈、犯官等遷來黔中,形成軍屯軍堡、民屯民堡、商屯商堡,構成安順一帶獨特的漢族群體安順屯堡。

這批江南水鄉漢族移民的到來,無論是對貴州的經濟、政治還是文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們到了貴州後,逐漸形成了屯堡文化,其中之一便是隨軍從中原而來的軍儺,即地戲。

「地戲」顧名思義,是在地上表演的戲劇。它還有另外一個名稱叫「跳神」,其含義除了表示演出方式多為跳躍式的舞蹈動作之外,還有一種對神的崇敬心情。

安順地戲的演出時間一年主要兩個時候,一是春節,二是夏季的七月份。在春節期間演出20天左右,稱為「跳新春」,是歲終新正的聚戲活動,與逐疫、納吉禮儀一起舉行。

跳新春演出時,村口或醒目的地方要插一面大紅旗,旗上繡著很大的「帥」字,表示這個村子裡今天要演出地戲,也有納吉之意。

演出前,要將存放臉子的木箱從神廟或存放人家裡抬出來,舉行莊嚴的開箱儀式。

跳新春演出由「開財門」「掃開場」「跳神」「掃收場」4部分組成。演員也都是農民,他們穿著簡單的袍服,頭頂臉子,面罩青紗,背插小旗,手執刀、槍、劍、戟等木製兵器,在鏗鏘的鑼鼓伴奏中邊唱邊舞。一種古老而樸實的氣氛撲面而來。

跳新春給安順農村帶來新春的歡樂,同時也寄託著農民們美好的意願。農民跳跳新春,主要目的是為了驅邪逐疫。據農民講,年頭跳神,能使來年戶戶平安,六畜興旺,五穀豐登。

夏季的七月中旬也演地戲,這時正當是稻穀揚花的時候,人們稱為「跳米花神」,那是為了祈求稻穀的豐收。

此外,碰到喜慶的事情,也會有不定期的安順地戲表演,如立廟、開新場等活動。每次表演之後,面具要舉行莊嚴的封箱儀式封存起來,等到來年表演季節來臨的時候才能隆重地打開,其間不能對面具有任何的褻瀆。

安順地戲只演「正史」,不演龐雜劇目。只有武戲,沒有文戲。地戲的表演形式比較古樸。據明代地方誌《續修安順府誌》記載:

跳神者首蒙青巾,腰圍戰裙,戴假面於額前,手執戈矛儀戟之屬,隨口而唱,應聲而舞。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