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是戰國末期的水利家。他為官時期,主持興修了中國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李冰自幼刻苦好學,而且善於觀察,重視實踐經驗。立志為百姓做些有益的事情。後來成了精通天文地理,知識淵博,遠近聞名的人物。雖然不是什麼官長,但百姓卻很尊敬他,因為他用自己掌握的知識為百姓做了許多有益的事情。
秦昭王聽說李冰才華出眾,是個能人,老百姓都親附他,便讓李冰做了蜀郡郡守。秦昭王還經常向他詢問如何治理百姓、富強國家的方針策略。
對此,李冰提出了許多有益的建議,深得秦昭王的歡心,也因此被那些極力巴結奉迎、祈求高位的官員們所嫉妒,他們伺機加害李冰。
李冰認為作為一郡之守,就要對郡?百姓負責,要使他們的衣食得到保障,否則,治理百姓只能是一句空話,或者便是暴政役民。因此,他一到任上,就深入下層百姓中間,訪察民情,對利害情況做到心中有數,以便興利除弊,造福百姓。
當時蜀郡經常發生水旱災害,遇到災荒年景,莊稼顆粒無收,百姓嗷嗷待哺,只得以草根、樹葉充饑。李冰認識到治理水旱災害是一項重要的亟待解決的問題。他帶領一些人對蜀郡全境進行了認真的實地踏察,摸清了導致水旱災害的原因。
原來岷江上游流經地勢陡峻的萬山叢中,水勢很急,一到成都平原,水速突然減慢,江水從上游挾帶的大量泥沙和岩石便在平原地區淤積下來,淤塞了河道,使河道底部升高,河床變淺。
每到雨季到來時,岷江及其支流水勢驟漲,在下游平原地帶造成水災;雨水不足時,江水水量變小,而且都滲入淤積的泥土沙石中,靠江而難得水源,造成幹旱。
李冰想興建一項既能排澇又能防旱的水利工程,他把建議提出來,徵求同僚們的意見。同僚們有的贊同,有的遲疑,有的反對。
那些猶豫的人認為,在二、三百年以前,古蜀國杜宇王以開明為相,在岷江出山處開出一條人工河流,分岷江水流入沱江,想要免除水害,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人工河開出後,水害還是年復一年地發生。自那以後,再沒有人提出治理水患的問題,如今要建一項既防澇又防旱的水利工程,有多大把握?
反對興建的人不是尸位素餐之徒,就是平時嫉妒李冰的人,他們說李冰此舉不過是沽名釣譽,最終結果只能是勞民傷財。他們還串通朝廷裡的同黨阻止李冰這個計劃,並趁機加害李冰,誣告李冰籠絡賤民,圖謀不軌。
由於壞人的誣告,加之秦昭王謀求霸業,未把此事放在心上,在李冰再三請示下,秦昭王才勉強答應,並沒有給撥多少物力、財力。修建這樣大的水利工程,在財力、物力?乏的情況下,是相當困難的。但李冰沒有灰心,他首先在前人治水經驗的基礎上,經過反覆的研究、分析,制定了一整套方案,接著他依據當地的條件,籌備了一些人力、物力,隨後帶領老百姓幹起來。
李冰採取中流作堰的辦法,想在岷江峽?用石塊砌成石堰,使江水分流。在湍急的江水中立堰是十分困難的,多少次立起的石堰都被激流沖塌了。
但李冰沒有在失敗中喪失信心,他每一次失敗後,都認真總結經驗,自己把握不定,就向老農、漁夫詢問。最後,硬是在湍急的岷江中立起了石堰,使岷江分流。這個分水的建築工程石堰,就是江魚嘴。
它把江水一分為二。東邊的叫?江,供灌溉渠用水;西邊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分水工程建成後,李冰又帶領百姓在灌縣附近的岷江南岸築了離碓,離碓就是開鑿岩石後被隔開的石堆,夾在?外江之間。離碓的東側是?江水口,稱寶瓶口,具有節制水流的功用。
夏季岷江江水上漲,都江魚嘴淹沒了,離碓就成了第二道分水處。?江自寶瓶口以下進入密佈於川西平原上的灌溉渠道,幹旱時,就把水引進去灌溉,雨季水多就關閉水門。
都江堰建成後,保證了大約三百萬畝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了旱澇保收的「天府之國」。
在科學技術很不發達的戰國時代,在受到種種阻撓和人力、物力、財力極其有限的條件下,能建成都江堰這個具有防洪、灌溉、航運多種功能的綜合水利工程,無疑是偉大的壯舉。
應該說,它是以李冰為首的許多人智慧和汗水的結晶。至今,「天府之國」的兒女仍然感受著它的恩賜。都江堰銘刻著李冰這個傑出人物的名字,也昭示了中華民族求索攻堅的優良傳統。